用情感激发音乐兴趣

摘要 【摘要】摘要:音乐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以声音为媒介抒发情感。要培养音乐兴趣,以情感为抓手是有效途径。
DOI
作者徐丽娟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2年8月16期
出版日期2022-12-08(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用情感激发音乐兴趣

徐丽娟

四川省洪雅县槽渔滩镇初级中学    

摘要:音乐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以声音为媒介抒发情感。要培养音乐兴趣,以情感为抓手是有效途径。

关键词:音乐  情感   兴趣

音乐是情感的抒发,是因为它是在情感的驱使下,身理产生的自然现象。远古的人们,他们在抬重物时,用力时便会发出嗨唷嗨唷的声音。这就是情感使然,在生活中发现这种声音有美妙的节奏感,便上升为人为的创作了。创作的有节奏感有旋律的声音又反过来促进了生活情感的抒发,产生了生活的快乐感。当代的中老年人,在坝子里跳健身舞时也要播放一首歌曲,用以统一协调动作,增强兴趣与快乐感。音乐的歌声有抒发各种情感的作用,有消极的,有积极的,积极的就是健康向上的,它会激发斗志,鼓舞士气。一首好的歌曲无论是歌词还是曲调,都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充满声音美和情感美。所以音乐教学要以教唱歌曲为载体,牵动音乐理论的学习。教唱歌曲又要让学生感受到那歌曲蕴含的美妙的情感。这样,他们对音乐就有兴趣,就有学习的热情,因为抒发情感是人们生活中的需要。有一个学生他因病缺了很多课,但为了期末考试获得好成绩,他废寝忘食地补学缺了的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公布了,他获得前5名。他感到莫大的欣慰,无比高兴。放学了,他跑出教室,跑出学校,跑到一座小山顶上,张开双臂,对着无边的旷野高呼:我成功啦!我成功啦!这声音就是音乐,是直抒胸臆的音乐。所以,为了满足学生各方面的情感表达,就要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歌曲。这些歌曲,除了教材上的,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发动学生自选歌曲,或向学生推荐歌曲。从学生自选的歌曲中,再选出适合普遍学生欣赏的歌曲,进行推广教唱。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歌曲,学生易于理解,那些远离学生生活的,就要凭借对历史的回忆,让学生理解时代背景。这样,有了对那些生活的感受,再唱这些歌,就会把自己置于歌词的背景之中,就能唱出情感,就会激发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例:教唱《长征组歌》。《长征组歌》是肖华将军作词的歌。他亲身经历了长征翻雪山过草地的极其艰苦的日子。他作这首词,几次流下泪水,他的泪水是为长征的悲壮而流,为那些征服山河的英雄而流。由于这段历史已经经久远,就有必要用生动形象的故事为其加深印象,讲长征故事。例:没去翻过雪山,只远观过雪山,对雪山只有模糊的印象。其实红军翻雪山有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例如:《马的故事》,在长征途中,好些时候,首长的马都用于驼着文件箱。雪山越来越难行,在齐膝的雪里,一步一步地挪动,遇陡坎了,马也上不去了。就把文件箱拿下来,一人在前拉着马,几人在后推着马,这就是翻雪山的镜头之一,多艰难啊!又例,《行军锅的故事》,红军翻雪山的时候,有个炊事班长背了一个又厚又重的行军锅。到了雪山上,突然一阵大风吹业,战士们都吹得七歪八倒的,那炊事班长更是不断地往悬崖那边挪动。眼看着就要刮到山涧里去了,同志们说“快把锅扔掉“。可老班长说,扔掉了到了宿营地拿什么给同志们做饭呀!仍紧紧背在背上吃力地抗拒着大风。不断又阵风猛的刮来,老班长连人带锅刮到浑涧里去了,瞬间就被吹起的大雪盖着了,不见了老班长了。同志们顶着大风一动不动,个个揭下了军帽,向老班长默哀。一位多好的老班长呀,为了新中国的梦想,牺牲在了长征途中的雪山上了。长征组歌里的雪皑皑,这白皑皑雪山承载着多么厚重的意义啊!又例,《红军过草地的故事》。故事(一),《一块牛骨头》。长征途中,每个战士所带的干粮是有限的,计划在沿途还要伴以野菜才能勉强走出草地,可是途中的情况是很难预料的,走到中途,断粮了。草地的路本来就很难走的,又是风又是雨的,行军疲惫还加上又冷又饿,怎么办,战士们只好把皮带(牛皮制的)煮着吃。那不是原滋味的牛皮呀,也根本没了营养,可有什么办法,充充饥吧。路上有个战士拾到一块牦牛死后遗下的骨头。他如获至宝,到了宿营地,放到火上炙烤,虽不知经历了多少时间的雨水浸蚀,早已石化得没了营养了,但那仅存的营养还是被烤出了骨头的焦香味。可是这位战士那能自己一人啃呀,他交给了班长。班长啃了一口又交给别人,依次这样传递着啃,这就是长征途中的艰苦生活啊!故事(二),《野菜的故事》。长征途中,过草地前准备备的那点儿炒面是不够的,在路上必须拾野菜伴煮充饥。可是高原上的野菜也不多,前面的队伍挖,后面的队伍就要到更远的地方去挖。不易挖不说,还要边挖边辨认是否有毒。有个战士在尝野菜时被毒晕倒在地,险些丧命,这就是长征途中的艰苦生活啊!肖华将军在写《长征组歌时》一时不知从何下笔,问妻子,长征时你的感受是什么?她答,最深刻的感受是饿和冷。这位曾经的红军女战士,当时只有11岁,饿和冷启发了肖将军,歌词中的“高原寒,炊断粮”便由此而来。听着音乐老师讲的故事,同学们的鼻子早已酸酸的,眼圈湿湿的,有的同学还悄悄哭了。这时同学又从头至尾唱着这首歌,“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英雄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着迎远客,草地泥毡作营盘……革命理想大于天”。这时,只有在这时,他们才对这首歌有深刻的感受,才唱出了深厚的情感。唱着它,那革命的红军精神便充满了身心,唱着它,他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个困难让路,自己阔步走向了美好的未来。他们对音乐更有了浓厚的兴趣了,对音乐充满了热爱了。这就是在教学中用音乐的情感激发的结果。这又是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结果。这种结果获得的不仅是对音乐的热爱, 而且使学生从音乐营养中获得做人的准则及应付出的行动。这是教书育人的结果。又例:中共二十大召开之际,电视里播放着歌颂祖国伟大成就和为祖国作奉献的人们的歌曲。在教唱这些歌曲时,如果配上相关的照片、视频、解说词、故事,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歌词背景的前提下再教唱,就会形成情感的共鸣。如“一条大河波浪宽······”是电影《上甘岭》中的插曲。看过《上甘岭》电影故事片的同学也许不解,这场无比惨烈的战争里面,志愿军战士们为什么还唱着这样抒情的歌曲?估计到这种心理状态,老师就应引导同学们讨论理解。通过讨论,就会形成共识:这是在战斗间隙唱的。一是表达了他们战斗的目的是为了祖国人民,二是体现了战士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三是体现对敌人的藐视,面对强大的敌人,不但毫无畏惧还乐在其中。有了对这些情感的理解,唱着它,才会产生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新课程标准解读分析》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3)。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