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观下的小学劳动校本课程实践
孙珊珊
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岭南小学 056003
摘要:在生活教育观的指导下,小学劳动校本课程实践正逐渐成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它强调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使学生获得实际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因此,生活教育观下的小学劳动校本课程实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劳动校本课程内涵
劳动校本课程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他们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劳动技能,同时培养他们尊重劳动成果、热爱劳动和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种课程是根据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需求,结合学校的独特教育理念和资源优势,为学生量身定制的区域性、实践性特色课程。劳动校本课程尤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力求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二、生活教育观下的小学劳动校本课程实践探讨
1.围绕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在生活教育观的指导下,围绕校园生活开展小学劳动校本课程实践,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种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劳动与校园环境的结合是关键。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环境的整治和美化,如捡拾垃圾、整理图书馆、修剪花木等,这些劳动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改善校园环境,还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对于创设优美校园环境的贡献,增强了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其次,劳动与日常生活的结合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劳动任务,如打扫教室、整理课桌椅、清洗餐具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劳动任务,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劳动的普遍性和必要性,意识到劳动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和竞争意识,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劳动技能比拼活动。学生在积极向上的劳动氛围中,通过技能比拼中展示自己的劳动能力、劳动成果和创新作品,在竞赛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2.融合家庭生活,锤炼学生的劳动技能
生活教育观下的小学劳动校本课程实践应注重融合家庭生活,锤炼学生的劳动技能。家庭是学生生活成长的重要环境,也是学生学习劳动技能的重要场所。通过结合家庭生活,设计适合小学生的劳动项目,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各种劳动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首先,家务劳动是学生学习劳动技能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回家完成一些家务劳动作业,如扫地、洗碗、整理房间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家务劳动,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同时,学生通过参与家务劳动,可以增强家庭责任感,更加珍惜家庭的温馨和幸福。其次,烹饪是学生学习劳动技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家学习烹饪的基本技能,如切菜、煮饭、烤面包等。通过亲自动手制作美食,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食物的来源和制作过程,提高生活技能和创造力。同时,烹饪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致,让他们更加关注健康饮食和食品安全。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回家参与园艺活动,如种植花草、修剪树枝等。通过园艺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养护方法,提高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园艺活动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贵,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
3.劳动个性化发展,助力学生的全面成长
在生活教育观的导向下,劳动校本课程的实践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意味着要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他们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多样化的劳动实践项目。这样的做法旨在让劳动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他们在亲身参与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发现自我,发展自我。
首先,劳动实践项目的设计紧密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如家庭烹饪、居室整理、社区服务等,同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推出美术创作、手工制作、植物栽培等特色项目。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劳动教育更加生动有趣,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实践中培养生活技能,提升自我价值感。其次,针对学生的不同特长和能力,劳动任务被分为不同的难度和复杂度。这使得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挑战,无论是技能熟练的“小能手”,还是初次尝试的“新手”,都能在劳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验成功的喜悦。再者,评价方式也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展现。除了基本的劳动技能外,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展现出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责任意识等也被纳入评价范围。这样的评价方式更加全面、公正,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提升自我。
4.搭建社会平台,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生活教育观下的小学劳动校本课程实践注重搭建社会平台,引领学生走出课堂,以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亲身感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社区服务活动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参与到社区的绿化、环保、文化传承等活动中,为社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社区服务,学生可以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意识到自己是社区的一员,有责任为社区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其次,义务劳动也是一种富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参加各种公共场所的义务劳动,如公园、图书馆、博物馆等。通过义务劳动,学生可以学习到劳动的艰辛和付出,同时也能体验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此外,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职业领域和劳动形式。学生可以走进工厂、农场等生产场所,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和要求。通过实地参观和交流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不同行业的劳动特点和劳动者的辛勤付出,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生活。
总之,生活教育观下的小学劳动校本课程实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和个性发展,同时搭建社会平台,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这样的实践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威.基于“最近生活”的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J].基础教育研究,2022,(06):35-37.
[2]王琳.生活教育观下的小学劳动校本课程实践[J].江西教育,2024,(03):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