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拓展体能训练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摘要 【摘要】摘要:小学体育课作为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基础阶段,具有重要的启蒙和引导作用。体育体能训练是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则需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设置适当的训练计划,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运动能力。
DOI
作者熊凤
出处《教育学文摘》2024年1月第2期
出版日期2024-04-11(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小学体育课拓展体能训练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熊凤

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城区第三完全小学

摘要:小学体育课作为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基础阶段,具有重要的启蒙和引导作用。体育体能训练是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则需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设置适当的训练计划,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运动能力。

关键词:小学体育拓展体能训练体质健康

引言

良好的体能是确保各项体育活动有效实施的基本条件。小学阶段正值学生身心发展的敏感期。教师在体育课堂中要重视学生体能的训练,创新教学方式,丰富体能训练活动,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体育习惯的养成。

1小学生体能的特点

在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小学期间的身体发展和智力发展是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小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和大脑发育的高峰期,更是各种基本动作技能和习惯动作定型的初期和中期。在这个时期,重视体能的发展,可以提升体质,对于提高运动水平以及终身体育都有很大的帮助。儿童和少年的身体素质和成人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他们的平均身体素质普遍低于成人。且男女小学生体质指数的平均水平稍低于男女幼儿,这是由于小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同造成的,并且小学生身体素质的个体差异也很大。由于青春期的孩子在代谢和吸氧量上都不如成年人,而且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不如成年人,所以在高温、寒冷或者有污染的环境中进行运动的孩子更容易病。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采取适当的体育锻炼方法。在体质的基础上,小学生的体质维度发生了变化。从身体形态来看,主要是指身高,坐高、腿长、臂长;尽管颈长等指数可以更加深入地展现出不同小学生之间的差别,然而因为小学生体能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运动项目,而且还没有考虑到锻炼的可能性及普适性,因此身高、体重、 BMI依然是目前青少年体能训练的重要内容,而在运动机能方面,它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呼吸和心血管特点做出反应的肺活量。

2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教学质量的优化策略

2.1丰富体能训练形式丰富体能训练形式,激发学生训练热情

体能训练比较枯燥,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进行机械的跑步或仰卧起坐等训练,就会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降低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积极性。因此,在引领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的时候,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等,通过游戏或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积极性。如在训练学生跳远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活动来决定跳远的顺序,赢的学生可以多跳一次。又如,在篮球训练中,教师可以将韵律操作为课前热身运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热情。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新颖有趣的训练形式,把体能训练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2.2设计符合实情的体能训练方案与目标

要使小学生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进行身体素质的培养,就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正确地确定身体素质培养的目的,科学地制定身体素质培养的实施计划。小学老师要将俱乐部、学校和相关企业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并且要与校外的企业密切配合,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体育课程中的体能训练涉及到的方面很多,教师在进行体能训练时,应当从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和目前小学的实际教学水平出发,全面、全面地分析自己的训练能力和训练状况,并对现在的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要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然后根据社会的现实需要来进行调整。有针对性地调整、整改本校的体育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教育计划,从而对小学的体育教育进行了正确的定位,为小学的体育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对教学的指导思想进行了正确的定位;根据小学的实际情况,确定其教育的范围,确定其教育的范围,确定其教育的目标,并确定其教育的最优模式。在此基础上,要对小学教育资源进行综合整理,并对教育资源的可用性进行综合分析,并与地方公司及有关的社团进行合作;在培训过程中,应积极寻求与企业和社团合作,利用其自身的优点,达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使培训效果达到最优。

2.3拓展体育训练范围,增强学生体育锻炼意识

体能的提升短时间内很难实现,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要规范合理应用小学生自我意识觉醒的优势,组织展开综合化、系统化体能训练,针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意识进行培育,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自觉、自主实施体能训练,以此来实现改善锻炼习惯、强身健体的目的。例如:可以把体能训练内容从课堂向课外学生日常生活中延伸,引领学生结合自身特长与兴趣,为自己设计针对性的锻炼计划,每月、每学期或者在放假时期,为教师展示自己的体育锻炼成果。可以通过录视频的形式为教师展现,教师结合学生训练情况,针对性评价。此外,为帮助学生掌握更多锻炼技巧,加深对体育知识的了解,教师可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引领学生在课下主动展开体育训练,培养学生精神品质、终身运动素养。例如:体育教师在课堂为学生讲解篮球、足球知识时,若是把大量时间花在理论知识与技能传递层面,那么将会极大缩短学生运动时间。对此,教师可以设计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在空闲时间继续研究篮球理论知识技能,展开篮球训练,做有意义的活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能体质。通过此类模式,课上体能训练效果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

2.4适当提高训练难度适当提高训练难度,逐步训练学生体能

任何肌体都有一个理想的唤醒水平,学生的体能训练也不例外。过强或过弱的训练,对学生来说都不合适,因为过强的体能训练容易让学生身体吃不消,而过弱的体能训练又很难达到训练目标。如在短跑训练中,教师可以逐渐提高对学生的速度要求,让学生不断挑战极限、突破自我,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体能训练的内容有很多,教师要有目的、有层次地逐渐加大训练强度,让学生能够由易到难完成教师布置的训练任务。随着训练强度的加大,学生增强了运动自信,提升了体能。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各项运动目标的达成,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明确体能训练对学生成长发展的意义。同时,教师要依据不同的体能训练内容与形式,制订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加强对学生的体能训练与评价,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卫东.小学体育教学体能训练指导策略探析[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2(6):111-113.

2]张婷婷.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能训练的几种方法[J].田径,2023(1):34-36.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