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黄春雪
海林市新安朝鲜族镇中心学校
摘要: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他们好奇心旺盛,对未知充满探索欲望。在这一阶段,生活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够有效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提高学习的趣味性。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孩子们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数学知识,深入理解数学原理。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本文深入地探讨了小学三年级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理念和实践,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共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三年级;生活化教学
一、巧妙设计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
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计生活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孩子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生活情境:假设你和你最好的朋友一起买了一个大蛋糕,想要公平地分享它,那么你们应该如何分这个蛋糕呢?这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他们开始积极讨论如何分蛋糕。教师可以适时引入“分数”的概念,解释如何将蛋糕分成相等的两份,每份就是1/2。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如果你们三个人一起分享蛋糕,那么每个人又能分到多少呢?”这样,通过生活情境的设计,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分数的概念,还能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还能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同时,这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突出知识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更要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以三年级上册的“时、分、秒”这一知识点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活动。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家中的钟表,了解时针、分针和秒针的运行规律,并让他们亲手拨动钟表,感受时间的流逝。接着,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时、分、秒知识来解决问题。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时间安排”的活动,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系列任务,如刷牙、洗脸、整理书包等。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时、分、秒的理解,还可以学会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提高生活效率。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珍惜时间?”、“时间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等问题,帮助他们认识到时间的宝贵和重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场景,如上学、放学、吃饭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时、分、秒知识来估算时间,或者制定时间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时、分、秒的知识,还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通过该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还能够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同时,这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借助实践操作,深化数学直观理解
数学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公式和计算,它更是一门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学问。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直观理解。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和情境,学生可以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实用性。
以三年级上册的“认识周长”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深化对周长的理解。首先,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图形卡片,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让学生用细线或绳子沿着图形的边缘绕一圈,然后将细线或绳子拉直,测量其长度。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图形的周长,并理解周长就是图形边缘一周的长度。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寻找生活中的周长”活动。让学生在家中或学校周围寻找具有周长的物体,如课桌、窗户、操场等,并用尺子测量它们的周长。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还可以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创新生活化作业,实现减负增效
为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教师应当创新作业设计,减少学生的书面作业负担,增加实践性和探究性的作业内容。将数学作业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数学思维,还能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 “年、月、日”学习为例,传统作业形式可能侧重于知识的记忆和计算,但这样的作业往往显得单调乏味。为了创新作业形式,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生活化作业:
1.制作活动日历:鼓励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如硬纸板、彩色纸等,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活动日历。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每个月的天数,特别是注意二月份的天数在不同年份的变化。这样的作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年、月、日知识的理解。
2.生活记录员:让学生在一周内每天记录一个重要的日期或事件,比如生日、节日、学校的活动等。一周后,学生可以整理这些记录,制作成一个日期故事集。这样的作业形式既有趣味性,又能帮助学生巩固对日期的记忆。
通过这些创新的生活化作业,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样的作业形式也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实现真正的减负增效。
参考文献:
[1]胡锋锋.小学三年级数学生活化教学[J].家长,2019,(33):60.
[2]王保生.小学三年级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02):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