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飘来“乡土味”

摘要 【摘要】
DOI
作者干雨生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2年9月第18期
关键词
出版日期2023-03-06(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让语文教学飘来“乡土味”

干雨生

仁寿县汪洋镇方正初级中学校  

 

初中语文是中学最富于人文关怀的一门学科,它对学生的三观形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绝对不低于道德与法制学科。可是,由于我们长期重视以名著名篇为教材,教学又存在程式化与技术主义倾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减弱的倾向。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让语文教学走出瓶颈的方法之一是实现语文教学与地方文化的融合,让语文教学飘来“乡土味”。那么,为什么要实现中学语文与地方文化的融合?让语文教学飘来“乡土味”有哪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几年来,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这些思考和探索写出来,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一、为什么要实现语文教学与地方文化的融合,让语文教学飘来乡土味?

首先,语文教学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可以增强语文的生活化程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教学固然应该以名著名篇为主要学习内容,可是由于时代的久远,地域的隔阂,学生对有些名著,如鲁迅的《五猖会》,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读起来是有陌生感的。而如果我们阅读一些以身边的人、事、景为题材的诗文,如清朝马凡若的《铁佛寺》、县作协会员彭燕的获奖征文《黑龙滩——一曲山水惊天地》,学生就有恍若重游的亲切感。这种生活化和亲切感,,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催化剂。

其次,可以为学生留住乡村这个精神家园。在当代,城市化的潮流滚滚向前不可逆转,人们不可避免地会进入城市工作生活。注意语文教学与地方文化结合,可以让学生把家乡的蓝天、白云、碧水、青山烙印进心里,让学生记住乡愁,留住精神家园。这也可以为学生事业有成后建设家乡、回馈家乡打下思想基础。

第三,可以为农村建设,为乡村振兴留住一部分人才。现在我们的基本教育模式和人才流动模式都是逃离农村,升学是逃离农村的一种方式,外出打工是逃离农村的另一种方式,且美其名曰追求诗和远方。没有了人才,乡村振兴的蓝图难以成为现实。通过语文教学与地方文化的结合,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地方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可以让学生的选择更为多元化,可以为家乡建设和乡村振兴留住一部分人才。

二、语文教学与地方文化相结合,让初中语文教学飘来乡土味的途径和方法

1、以地方文化为素材,实现诗文阅读与地方文化的结合。

以描写地方文化的诗文为素材进行语文阅读练习,既可以考察阅读的知识点,培养阅读能力,又可以让学生了解地方人、事、名胜的魅力,甚至促进地方旅游事业的发展。我曾以清朝仁寿知县马凡若的《铁佛寺》诗为素材,考查学生的 古诗阅读能力,效果很好。

铁佛寺  马凡若

松间有铁佛,隆起殿三重。

寂静泉流壑,园明月挂峰。

……

何得尘劳歇,频来此过从。

题目⑴颔联体现了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⑵尾联抒发了诗人对铁佛寺什么样的感情?

2、以地方文化为素材,实现写作与地方文化的融合。

现在中学生的写作,比较注意在谋篇布局、语句锤炼、写作手法等方面的技巧传授,但引导中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家乡的力度不够,再加上现在学生的生活面狭窄,课余时间又较多被网络游戏挤占,这就造成了学生作文内容狭窄,写作风格有千人一面倾向。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既用放大镜了解家乡的大事,又用显微镜关注家乡的一草一木,一个普通小人物的命运,那么学生的作文就会充满生活的活力,充满万紫千红的生机。

八年级上册作文要求进行新闻写作,当时正值2022年国庆假期结束,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我县于2022930日至105日进行了静态管理,因此我给学生布置的写作任务是:⑴以这次我县静态管理为题材,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消息,要求交待清楚消息的六个何,具有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四个部分。⑵展示老师在静态管理期间抓拍的几幅照片,并对每幅照片拍摄的时间、地点、环境予以说明,要求学生任选一幅做新闻特写。这种关注现实的写作,让语文教学充满了乡土气息和家乡味道,即使对写作技巧的提高,也不是一般的讲授课可比的。

我的家乡有许多有文化传说的古迹,有许多没有确切解释的传说,如铁佛寺后面为什么有约半亩地寸草不生?白岩山上的东岳观前为什么有一块巨石叫飞来石,东岳观据说修建于南宋年间,这里面有什么故事?以这些为内容,要求学生或搜集民间故事,或进行想像作文,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提高习作水平,又可以为发展地方文旅事业服务。下面是一篇学生作文梗概,管中窥豹,大家由此可以看出想像作文的魅力。

飞来石的传说

乾隆皇帝晚年,东岳观的和尚梦见峨眉山仙峰寺的菩萨向他托梦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后,顺道要上仙峰寺敬香。由于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弄得老百姓日子很不好过,我不想见他,准备到你那里避一避,你要在明夜子时打开山门,放我进来。和尚不想放外地菩萨进来,于是请人在山门上画了符,并且紧闭山门。第二天子时,仙峰寺的菩萨来叫不开门,于是怒气冲冲地撞门,猛力撞了七下,门开了,可门上符的巨大法力,反弹得菩萨立脚不住,飞到远远的地方,化作一块巨石,这就是飞来石。

3、以地方文化为素材,进行综合性学习。

现在我们提倡一种大语文观,认为语文与生活一样海阔天空,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实现这种大语文观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调查、走访、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了解地方文化素材,体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一定会让学生获益匪浅。同时学生的活动成果,也可以丰富教师的地方文化知识库,实现教学相长。这里以八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的开展为例予以说明。

该综合性学习的任务,一是进行文化遗产的推荐与评选,学生分组活动,推荐家乡汪洋的文化遗产,对每种文化遗产要写200字以内的推荐语,介绍其历史和当代文化价值。学生推荐的物质文化遗产有铁佛寺、金泉宫、东岳观等。推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省级非遗仁寿抬工号子,市级非遗汪洋干巴牛肉制作技艺,县级非遗有汪洋烂饼子制作技艺、汪洋豆腐干制作技艺等。通过推荐与评选活动,汪洋文化遗产如万花筒般灿烂在我们眼前,为《我与文化遗产》话题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总之,让地方文化与语文教育教学结合,让语文教学充满乡土味,飘来家乡的气息,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生机和活力,助力实现语文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其前景将无比广阔。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