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张镤文
河南省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小学 467000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本文从明确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多样化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希望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一、明确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
首先要明确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文化元素。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选择一些浅显易懂、寓教于乐的内容,如传统故事、寓言、谚语等,《三字经》《弟子规》等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和朗读,能够通过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可以选择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深刻的作品,如古诗文、散文等,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等名篇,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感受先贤的智慧和情怀,通过反复诵读和仔细赏析,学生能够提高语文素养,领悟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可以围绕传统节日开展系列教学活动,通过讲解节日的来历、习俗、诗歌等,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非凡魅力,增强自身的文化认同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诵读经典、品析名篇、体验节日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辛苦学习中慢慢地接受文化的熏陶,一步步理解我们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提升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知识水平
教师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水平至关重要。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充实自己,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参加专题培训、听专家讲座等方式,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深入理解其内涵,通过自学和培训,教师能够拓展知识视野,厘清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领会其中的智慧结晶,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养分,多观察、多思考,体会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传统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宝物,而是融入生活的智慧,教师要有生活的眼睛,从衣食住行、礼仪习俗等方方面面,去发现和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要自身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中的挖掘和利用,语文教材集中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如经典名篇、文化常识等,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之美,更要品味诗歌背后的意境、情怀、价值观念等,引导学生在优美的语言中感悟人生哲理。教师还要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厚重;开展传统手工制作、民俗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参与中加深理解,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让传统文化变得生动立体,使学生获得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教师要树立文化自信,积极主动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素养,通过研读经典、生活体悟、实践感受等多种途径,不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不仅能够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更能起到潜移默化、身体力行的示范作用,引领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三、教师积极让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多样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悟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学校可以定期举办经典诵读活动,如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古诗文背诵大会等,诵读传统经典,能够让学生在朗朗上口的吟诵中感受古人的情怀,体会语言的优美,学生在反复诵读、吟咏品味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语文素养,领略传统文化的语言魅力,更能内化于心,锤炼品格,学校还可以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班会、黑板报评比等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制作展板,分享自己的见闻和感悟,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知识,在分享交流中加深理解,拓展视野。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在春节期间,学校可以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通过手抄报比赛、猜灯谜、包饺子等活动,让学生体验传统习俗,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了解节日的来历和习俗,节日活动形式多样,学生参与的热情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有更加生动、深刻的感悟。学校可以开设传统文化社团或兴趣小组,为学生提供更加系统、专业的学习平台,成立国学社、茶艺社、书法社等,聘请专业老师指导,定期开展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体验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在社团活动中,学生能够获得更加系统、深入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实践中提升审美情趣,陶冶性情。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博物馆、图书馆、非遗传承基地等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让学生在文物面前感受历史的厚重;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的精湛;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夏令营、冬令营,让学生在游学实践中领略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通过与社会资源的合作,学校能够为学生开阔视野,为传统文化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结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华所在,这需要教师明确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安排;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只有多方合力、齐抓共管,传统文化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塑造学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王佩琴.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 河南教育,2024(8):43. DOI:10.3969/j.issn.1003-2223(s).2024.08.027.
[2] 李强.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 科教文汇,2020(12):154-155. DOI:10.16871/j.cnki.kjwhc.2020.04.068.
[3] 马玉珍.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 新课程研究(中旬-单),2020(2):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