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全环境红色育人实践探究 ——以滨州市高级技工学校为例

摘要 【摘要】注: 本文系滨州市2023年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思想政治教育专项“以景触人 以文化人 以行育人”中职全环境红色育人生态构建探究(课题编号:23-SZZX-001)研究成果
DOI
作者张海霞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1期
关键词
出版日期2023-04-03(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中职全环境红色育人实践探究——以滨州市高级技工学校为例

 张海霞

山东省滨州市高级技工学校256600

 

:  本文系滨州市2023年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思想政治教育专项以景触人 以文化人 以行育人中职全环境红色育人生态构建探究(课题编号:23-SZZX-001)研究成果

习总书记指出:“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更是新时代青少年身上最应该具有的亮色。但中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存在文化底子差、理想信念缺失,沉迷手机网络,社会责任感不足,艰苦奋斗精神淡薄等问题,本研究依托渤海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基地AAA景区学校——滨州市中等职业学校,通过“以景触人”“以文化人”“以行育人”三维举措,系统构建中职全环境红色育人生态,落实立德树人,助力中职生重拾理想信念、重铸责任意识,成为“自强、自立、自爱、自勉、自信”阳光热情、积极向上的新时代红色青少年。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把立德树人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随着互联网的崛起,青少年的认知和思考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虚拟场域中更加活跃,在现实教育场域中的主体性也愈发彰显,“全环境育人”应运而生,推动育人工作由“现实场域”向“网络场域”全面延伸,强调从整合不同的育人场域出发,发挥不同群体的育人优势,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作出正确引领,促进信息的有效传递、观念的有效传播、价值的有效传承,并最终实现行为的有效塑造。2022年,山东省出台《关于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要求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建设全环境条件下的立德树人新格局。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立足新时代,滨州市中等职业学校系统开展红色教育,构建全环境红色育人生态,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塑造立志于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

二、研究意义

1.有助于抵制不良文化对学生心理的持续性冲击。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西方不良文化凭借网络渗透在新媒体的各个角落,且表达方式日益群众化、草根化,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积极用足、用好红色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制西方不良文化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2.有助于厚植新时代学生的文化自信。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无数革命先烈和英模人物的崇高理想信念、优秀道德品质,它们既是党艰辛执政,带领人民群众走向独立、富强的佐证,亦能够唤醒人民群众心中“社会集体记忆”中的“红色板块”。因此,我们要立足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的现状,自觉传承红色基因,为文化自信固根守魂。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并使之积极践行,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3.有助于增强红色育人实践的科学性与时效性。遵循学生身心成长的实际诉求,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地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和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延展教学路径,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入脑入心。运用网络新媒体拓宽红色文化资源的存在场域,以“理论教育+实践养成+环境熏陶”的方式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增强红色育人成效。

三、全环境红色育人做法

1.以景触人,让红色元素浸润学生身心

线上-线下,统筹资源,相互借势。线上:依托红色教育主题网站、官方公众号、抖音官方账号、校园电视台等平台,尽可能地挖掘优秀红色文化资源,加快推进网络与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合进程。线下:广场楼宇尽展党的精神谱系;道路景观谨记革命战役、历史名山;系列展馆尽显革命历史红色精神。按照红色教育基地的标准规划建设校园,广场、楼宇、道路、景观等全方位、立体化导入红色元素。学校一楼一路彰显着红色精神,一馆一室承载着红色情感,一石一廊镌刻着红色誓言,学生们每日学习生活在弥漫校园、震颤心灵、催人奋进的红色校园里,耳濡目染,熏陶滴灌,学思悟践,实现思想向上的启迪、认知向上的升华。

2.以文化人,将红色基因融入学生血脉

课内-课外:重塑主体,强调互动。加强课堂内外不同教育场域的互通互鉴,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协调发挥自育和他育作用。课内:党委领导,举旗定向,推进中职立德树人具体化、校本化,明确了“立足红色成长、打造红色阵地、全域红色育人”红色文化育人理念。构建四位一体红色文化课程体系,实施“六讲一会”红色教育,增强使命担当,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活力四射地承载红色文化育人。课外:红色活动厚植爱国情怀。每周举行升旗仪式,唱国歌;每年3月组织学雷锋系列活动;每年清明节组织“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红色诗歌朗诵活动;每年国庆节组织“庆国庆·颂祖国”班级红色歌咏比赛;每年12月26日举行纪念毛主席诞辰系列活动;举办十九大、二十大精神知识竞赛。系列饱含正能量的红色活动,让学生时刻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情怀。

3.以行育人,用红色实践践行使命担当

校内-校外:强化意识,建构体系。校内:红色社团涵育自尊自信。红色文化与专业融合,培育出30余个红色社团,提升专业技能,激发专业潜能,挖掘闪光点,培育自信心。红色实践培养感恩之心。学训、竞赛加生产,教学做合一,让一言一行、一训一做都承载红色育人作用。校外:参与志愿活动、参与劳动活动、参观红色基地,积极开展慰问老红军、老党员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经常到纪念馆、纪念地、革命遗址去瞻仰、学习,实地感受革命年代产生的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进而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认同,通过红色研学的“角色体验法”、知行合一的“实践锻炼法”,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前进的力量,能更好地激发自身爱国主义精神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四、全环境红色育人成效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校紧紧围绕全环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标准构建全环境立德树人育人新格局,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价值取向、养成良好品德,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红色种子,心里有了,长起来了,就会迸发出推动自我提升、社会发展的磅礴力量。经过几年不懈奋斗,学校全环境立德树人成效显著。毕业生“就业能成工匠,升学能进高校,参军能成英豪”,学生在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获奖100余项。就业率、本科报考录取率大幅提升。涌现出杭州大火勇救3人上了中央电视台、获得山东省十佳“励志之星”的李梦迪等一批英模学生。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