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

摘要 【摘要】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主科之一,数学学科的学习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对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加深,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中,数学文化的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立足当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提出适合的解决方案,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技能,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有效降低课堂教学负担,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工作效率。
DOI
作者王竹鹃
机构地区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4年13期
出版日期2024-07-29(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

王竹鹃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汪洋镇八一小学校

摘要: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主科之一,数学学科的学习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对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加深,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中,数学文化的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立足当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提出适合的解决方案,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技能,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有效降低课堂教学负担,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工作效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

新课标的推行,要求小学数学教材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多方面考虑我国小学阶段学生的特殊性,真正意义上的做到类比的学习方法,尽可能多的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小学生理解数学应用题,要求教师从多方面思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一、转变教育理念,激发学习兴趣

在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转变教育理念并实施创造性的教育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关键方法之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灌输知识,只重视学生对概念、公式和计算方法的掌握,而缺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倡导和引导学生实施创造性的教育。创造性的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大胆尝试,并根据自己的推理和探究来解决问题。教师应该从灵活的角度出发,设计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他们还应该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

实施创造性的教育还需要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教室可以被打造成一个鼓励学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地方。教师可以设置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的活动,激发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多媒体资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探索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经验。

二、展开有效提问,发展思维能力

在小学教学中合理运用有效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的好习惯,对实现教学目标有重要意义。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完善,过多的文字性问题进行提问,容易让学生难以理解并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教师在进行提问时,要用精简的问题进行提问,避免用死板生硬的方式,都采用趣味性的问题进行提问。比如,教师可以借助游戏、比赛、创设有效情境等来进行提问。教师的提问要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基础,可以采用一系列的问题进行提问,如猜想式提问、层次性提问、启发式提问等,通过这些不同的提问方式,发散学生的思维。从提问的内容来说,教师的提问要具备启发性,难易程度要由浅到深,因为小学生由于思维不完善,简单的问题更容易让学生吸收,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有效提问,“同学们,生活中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呢?”同学们会热情的回答:“黑板是长方形,开关是正方形。”教师还可以进行提问“我手里现在有三根同样长的棍子,想围成一个长方形可以吗?”同学们会回答不可以,因为长方形是四边形,而且长方形的长和宽不能相等。教师可以继续提问“那我多拿一根可以围成什么形状?”这时候同学们会纷纷回答,是正方形。最后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并熟记于心,也学会了日常运用。这样由浅入深式的课堂提问才是有效提问。

三、运用合作探究,增加愉悦气氛

合作式教学,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受教师引导,在互帮互助中达成学习目标,需要小学生共同承担起同一个学习任务,在集体劳动中分享学习成果;需要小学生高度集中于合作情境,在良好的互动交流中,顺利达成集体目标,保持师生、生生间的良好关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建立数学小组,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探究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进而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解答,最后根据学生们的回答引出正确的答案,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增加课堂气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把控好课堂的纪律问题,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好习惯。

例如,以《圆》课程教学为例教师安排学生站成一列,将一本书放置于中间放置,让学生进行套圈游戏,由于中间的同学距离书近,会有学生认为这种方式不公平,教师提问:“同学们认为怎样才能做到公平呢?”学生便可在书本周围围成一个圈,认为这样就公平了;教师再可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这样就公平了呢?”学生们积极踊跃回答:“因为这样每一个人与书的距离就相等了!”以此引入概念“同一个圆内半径均相等”,加深学生的理解。

总之,教师必须对教学教学方法进行及时更新,对于教学问题进行及时解决,以便为日后教学带来创新,从而进一步推动小学数学应用题解决办法做出贡献,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美玉.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引导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9):241.

[2]徐业刚.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解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6):73.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