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朝花夕拾》:探索其对高中生语文阅读理解深度的影响
严婉晴
莆田第十二中学七年3班 福建省莆田市 351100
指导教师:张碧琼
摘要: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这部散文集以回忆性叙事为主要形式,融合了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与深刻的思想感悟 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朝花夕拾》对高中生语文阅读理解深度的影响。通过分析作品的文学特色、主题内涵以及高中生的阅读接受情况,揭示其在提升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的重要价值,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朝花夕拾;高中生;语文阅读理解;深度
引言:《朝花夕拾》作为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串联起了先生童年至青年时期的点滴记忆。其中既有对往昔温馨时光的缅怀,如百草园中的欢乐趣事;又有对封建旧俗的犀利批判。对于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的高中生而言,这部作品是提升语文素养、拓展思维深度、涵养人文精神不可或缺的经典读物。
一、《朝花夕拾》对高中生语文阅读理解深度的影响
1.提升语言感知能力
鲁迅的文字精炼且富有表现力,他擅长用寥寥数语勾勒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景色的描写,“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短短几句就将百草园的生机盎然展现得淋漓尽致。文中的幽默之处也颇多,像描写寿镜吾先生读书入神时的状态,让学生在忍俊不禁的同时,能体会到精准语言描写的魅力。这种阅读体验能促使学生在自己表达时,更注重用词的准确性,从而提高语言感知力。
2. 培养批判性思维
《朝花夕拾》这本书中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无处不在。例如在《二十四孝图》里,鲁迅对“郭巨埋儿”等封建孝道故事进行了深刻剖析,揭示出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学生在阅读这些内容时,会不自觉地思考封建礼教存在的合理性。同时,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思也促使学生去探究背后的原因。他们不再单纯接受书中的观点,而是思考作者批判的依据,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
3.增强人文关怀意识
《朝花夕拾》在增强高中生人文关怀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是一个普通的底层劳动妇女,她虽然有诸多缺点,却充满着质朴的善意。鲁迅对阿长的描写充满了同情与尊重,他详细叙述了阿长为自己买来《山海经》的过程,从最初对阿长的厌烦到最后的敬重,这种情感的转变体现出对底层人民内心善良的珍视。高中生阅读这样的作品,会被这种情感所感染,从而在生活中学会去关注身边平凡的人,留意他们的喜怒哀乐,培养起浓厚的人文关怀意识。
二、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深入阅读
在教授《朝花夕拾》时,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是非常关键的教学策略。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高效地把握作品。对于像《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重点篇章,精读能让学生品味鲁迅细致入微的描写手法、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独特的语言风格。例如在精读《阿长与〈山海经〉》时,学生可以仔细分析阿长这个人物形象的多面性,从她的迷信、唠叨到她对“我”的关爱,体会作者对人物复杂的情感。而略读一些相对次要的篇章则可以快速了解作品的整体框架和基本内容。
在阅读过程中做批注和写读书笔记也是深入理解作品的有效手段。做批注可以是对文中精彩语句的赏析,如对鲁迅幽默讽刺语句的批注,能加深对其语言艺术的理解;也可以是对自己疑惑之处的标注,便于后续探讨。写读书笔记则可以记录下自己对作品主题、人物、情节的思考,如对《朝花夕拾》中反映的封建教育制度的思考,这样能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意义,提高阅读的深度和质量。
2.组织讨论与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是《朝花夕拾》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的形式能够创造一个思想碰撞的平台。例如在小组讨论中,每个学生对《朝花夕拾》的阅读感受可能存在差异。有的学生更关注书中的童年趣事,而有的学生则对鲁迅的批判精神感触颇深。当他们分享自己的见解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作品。
在讨论“《朝花夕拾》中的封建礼教批判”这一话题时,学生们会各抒己见。有的学生可能会从具体的事例出发,如《二十四孝图》中的故事,阐述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而有的学生可能会从社会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这种交流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去挖掘作品中的内涵,还能拓展思维的深度,使他们学会从多个维度去思考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开展专题研究
开展专题研究对于深入挖掘《朝花夕拾》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作品的主题和特点设计专题研究项目,引导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探索。
以“《朝花夕拾》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为例,学生需要对书中出现的女性形象进行全面梳理。像阿长,她虽然没有文化,身份低微,但她却有着善良、朴实的品质;而衍太太则是一个虚伪、阴险的人物。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要分析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手法,如通过外貌、语言、行为等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同时,还要探讨鲁迅塑造这些女性形象的目的,是对底层劳动妇女的同情,还是对封建礼教影响下某些女性丑恶面的批判。对于“《朝花夕拾》的语言艺术研究”专题,学生要深入分析鲁迅幽默、犀利、富有深意的语言风格,如他对封建旧制度的讽刺是如何通过文字体现出来的,这有助于学生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和文学素养。
4. 拓展阅读与写作
在《朝花夕拾》的教学中,拓展阅读与写作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朝花夕拾》的独特之处。例如推荐鲁迅的《呐喊》,学生可以发现鲁迅在不同作品中对社会批判的异同。在《呐喊》中,更多的是对国民劣根性的呐喊与批判,而《朝花夕拾》则更多地通过回忆性的散文来反映社会。
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朝花夕拾》的主题和风格进行写作练习。学生可以模仿鲁迅的叙事风格来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学习他对人物的刻画方法。比如在描写自己的长辈时,借鉴鲁迅描写阿长的手法,从多个方面展现人物的特点。通过这样的写作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朝花夕拾》中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人物塑造能力以及对主题的把握能力,进而提升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结束语:《朝花夕拾》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对高中生语文阅读理解深度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阅读这部作品,高中生能够在语言感知、思维能力、人文关怀和知识积累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贾晋玉.《朝花夕拾》中人物写作意图专题教学实践研究[D]. 太原师范学院, 2023.
[2] 陆文芳,张龙.巧设支架 深度推进——《朝花夕拾》阅读新探[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23):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