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摘要 【摘要】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化学教学已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核心素养培养转变。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教育理念的进步,更是对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的深刻回应。核心素养,作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涵盖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个层面,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本文将紧密围绕高中化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展开深入研究,通过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教学建议。
DOI
作者李志蓉
机构地区西昌第二中学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4年1月1期
出版日期2024-03-05(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高中化学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李志蓉

西昌第二中学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化学教学已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核心素养培养转变。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教育理念的进步,更是对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的深刻回应。核心素养,作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涵盖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个层面,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本文将紧密围绕高中化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展开深入研究,通过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核心素养;培养

一、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分析核心素养

实验操作在高中化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在培养他们的宏观辨识和微观分析技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学生可以发现宏观层面的变化,并深入探索事物的微观本质,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化学素养。

例如,在教授“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铁及其化合物的反应,并引导他们进行宏观和微观的辨识与分析。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实验:将铁粉加入到稀硫酸中,观察反应现象。学生可以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且溶液逐渐变为浅绿色。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宏观现象,初步了解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随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微观层面的变化,借助分子模型等教学工具,让学生感知到铁原子和硫酸分子在反应中的变化,以及新生成的硫酸亚铁分子的性质。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学生能够实现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机制的认知跨越,这种探索过程不仅增强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分析技巧,还培养了他们的化学核心素养。

二、构建递进式任务体系,深化学生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核心素养

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精心构建递进式的学习任务体系。这种体系能够引导学生从基础知识出发,逐步深入到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精髓之中。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按以下层次设计任务:

基础任务:让学生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建立的条件和影响因素,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升任务: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沉淀物之间的转化关系,观察并分析转化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如能量的转移、平衡的移动等,从而加深对平衡思想的理解。

拓展任务:鼓励学生结合已学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或解决实际问题,如探究某种沉淀物的最佳溶解条件等。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化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通过这样的递进式任务体系,学生不仅能够逐步深入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和规律,还能在实际操作中不断锤炼自己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从而全面提升化学核心素养。

三、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培育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

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涉及“认识有机化合物”这一主题时,培育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尤为关键。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置问题情境来达到这一目的。

例如,在引导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时,教师可以这样设置问题情境:首先,展示几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如乙醇、乙酸和葡萄糖,并让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机化合物会有如此多样的结构和性质?它们的组成和结构与其性质之间有何关系?”这样的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主动思考有机化合物的本质特征。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有机化合物的某些性质。例如,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乙醇的氧化反应,观察反应过程中的现象,并思考如何解释这些现象。这样的实验设计过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还能让他们学会如何科学地探究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意识,思考如何利用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乙醇的消毒性质来制作一种新型的消毒剂。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以上问题情境的设置和引导,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核心素养。

四、塑造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高中化学教学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视培育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这是因为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是学生将化学知识安全、合理地应用于生活实践的关键。通过培养学生的这些素养,我们可以推动他们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金属在不同环境下的腐蚀现象,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及有效的防护措施。这样的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使他们对待科学更加严谨和认真。此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金属腐蚀对环境和社会的潜在危害,从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让学生了解金属腐蚀对基础设施、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广泛影响,教师可以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并探索减少这些负面影响的途径。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还能使他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并主动参与到解决这些问题的行动中去。同时,在金属腐蚀与防护的教学中,教师还应始终强调安全意识的重要性。通过教授学生如何正确处理腐蚀问题以及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来确保个人和环境的安全,教师可以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安全意识,这也是他们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

结语:深入探索高中化学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单纯的知识传授已不足以应对当下及未来的教育挑战。更为关键的是如何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各项能力,以及如何塑造他们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此,需要致力于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以期在化学教学中更好地融入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样的努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化学学科上取得优异成绩,更能为他们日后的生活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邹振强.试析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J].高考,2023,(24):39-41.

[2]熊莹.高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策略探讨[J].学苑教育,2023,(20):42-43+46.

[3]徐彩玲. 高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措施研究[J]. 新课程, 2022, (4):45.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