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幼儿的常规培养
朱向苗
单位:银川市贺兰县西幼幼儿园(有限公司) 750200
摘要:幼儿期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幼儿园这个阶段能够对幼儿进行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要加强对幼儿的优秀品质的培养,能够为孩子的整个人生提供良好的基础。有序的班级常规为幼儿形成优秀的行为习惯奠定一定的基础。所以,我们对班级常规管理进行研究,让整个小班幼儿管理工作井然有序。
关键词 :小班、常规、教师
在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我意识到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是否有良好的常规,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各项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就不容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也会因为总是要花费精力来维持纪律而觉得十分劳累,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建立良好的常规,尤为重要。孩子第一次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一方面有些胆怯、有些紧张,另一方面又要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习惯,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盥洗、解便、进餐、午睡等环节成为小班工作的难点,同时也是我们生活常规建立的关键环节,我认为建立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稳定幼儿情绪,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如果回首童年,大家或许会感慨地发现,那些让您刻骨铭心、受益终身的教育,大多是您最喜欢、最爱戴的人给予的,父母们几乎都能感受到这样一个现象:孩子如果喜欢他的老师,就会喜欢这位老师的课以及他要求的一切。所以,教师首先要爱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老师和幼儿之间形成了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要求幼儿做到的事情幼儿才能顺利的去做。否则幼儿就会产生抵触情绪,这样会影响幼儿良好常规的养成。因此,教师只有做到了爱每一个幼儿,才能真正做到从幼儿的身心健康出发,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环境,这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
自从来到幼儿园工作后,我越来越能理解父母对孩子的那份爱与不舍,工作中我细细的体会这种情感,我把班级里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去关心、去爱护。由于小班的孩子年龄小,自理能力较弱,大、小便后不会提裤子,我就蹲下来,帮他们一个一个提裤子。有的自理能力发展较好的孩子,我就鼓励他们自己提裤子,由于小班孩子能力有限,每次他们提好裤子后,我都会检查一下他们提没提好,并对他们说:“宝宝真棒,老师摸摸宝宝的小肚皮藏起来了么?”然后他们就会笑着对我说:“藏起来了,藏起来了”。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孩子们快乐地接受了我的要求
二、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常规基本要求
现在的孩子大多受到家庭、亲友、邻居多方的关怀、照顾与爱护。久而久之,一些孩子就表现得缺乏自制力、行为自由散漫、不愿受拘束,不能很好的合作。因此教师在教育中应注重帮助孩子理解和接受生活、学习中的各项规则,增强自控能力,使其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从小孩子进入幼儿园的第一个月起,我就开始常规培养。具体做法如下:
(一)要求统一,在活动前交代明确的规则
只有事先交代好活动要求,幼儿才有可能在活动中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因为他们事先并不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如:户外活动回来之后老师要求孩子不能走在老师前面,回到教室之后一定要站在脚印上等待其他小朋友回来完之后,然后在老师的指挥下听着音乐进行换鞋、拉尿、喝水活动。“等待”的目的是避免幼儿出现混乱的场面,如果没有“等待”的过程,孩子们就会漫无目的的在教室里奔跑、追逐。在这等待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跟幼儿念儿歌、唱唱歌曲,消除幼儿等待焦虑,同时也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待幼儿到齐之后才给幼儿交代要进行的任务。这样孩子们就会有意识地完成教师交代的任务,从而达到了培养自我服务的意识。
诸如类似的规则要求应在每个活动进行之前明确提出,而且越细致越好。例如,搬椅子的姿势一定要两边手,听到特定的音乐就坐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好,睡觉之前要上厕所并把自己的鞋子在固定的位置摆放整齐等等,日子久了,孩子们就习惯了,规则就可以体现出来了。
(二)采用音乐、儿歌等艺术形式培养良好的常规
将音乐融入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并且根据每个环节的不同选取了不同的音乐作为背景。例如,喝水的时候我选择了一首流传久远的粤语歌《鸡公仔 尾弯弯》,之所以选择粤语歌作为背景,一是担心中文歌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只顾唱歌,忘记喝水了。二是这首歌可以让宝宝想着小公鸡的喝水的样子,同时鼓励幼儿爱上喝水。 另外儿歌也是培养幼儿常规的好帮手,如在培养和训练孩子们正确洗手环节中,孩子们不是把先后顺序弄错,就是细节达不到要求。我和孩子们一起编了洗手歌:“吃饭之前要洗手,轻轻拧开水龙头。先把小手打打湿,再用肥皂搓搓手。搓手心,搓手背,甩甩小手真干净。”这样既可让孩子熟练地掌握要领又可把握动作的先后顺序,效果事半功倍。(三)以争当“小班长”的形式,表扬和鼓励孩子
当“小班长”拿“贴贴”,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带领全班小朋友朗读儿歌、表演舞蹈是我们全班小朋友都渴望的事情。孩子们都为能在全班小朋友面前朗读儿歌、表演歌曲、舞蹈,能给小朋友分发毛巾等活动感到无比自豪。所以我便抓住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将“争当小班长”作为我们班常规管理的一个特色。
例如,小班的孩子挑食、不愿意自己动手一直是家长老师比较头疼的问题。为此,在幼儿吃饭时经常表扬那些吃饭较干净、讲究卫生的幼儿。“某某吃饭吃得真干净,桌上、地上一个饭粒也没有,他一口口地吃得多香啊!今天我们来请吃饭干净的小朋友当班长。”这时,其他幼儿们都会学着一口口慢慢地吃饭,生怕饭粒掉在地上、桌上。吃完饭的幼儿还主动跑过来跟我讲:“老师!我吃得可干净了,没有把饭掉到桌上。”
这种以点带面的鼓励与表扬不仅体现在吃饭环节中,还可以体现在玩玩具、喝水、睡觉等环节中。充分体现了《纲要》中明确提出的教师应以情感教育为重点的教育理念。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为事小而吝啬你的表扬和鼓励,幼儿会因为你的赞许而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适当地运用夸张和比喻。
在建立生活常规的教育中,有时运用一定的夸张比喻是非常有利的,它能够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促进常规管理的有效途径。就拿吃饭这一环节来说吧,吃饭慢是小班幼儿的通病,针对这一现象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了夸张的教育方法使我班幼儿在进餐习惯上有了较大的提高。经过我仔细观察,多数幼儿在吃饭时咀嚼差,不肯吞咽,于是,我就夸张说:“我来找找谁是大老虎的嘴巴,狮子王的嘴巴等”自己一边说一边找。在找的过程中,我不停地说:“我要做个大老虎,啊呜一口吃下去。”其实,这也是在提醒孩子们不断的咀嚼。
良好的常规是在不断巩固中建立的,班上老师的要求一定要一致,孩子们就有了标准。规则意识的确立不是为了制约孩子的活动范围,只是为了让孩子的活动空间提供保障的条件。试想一下,如果车辆开在马路上,没有交通规则的束缚,人人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开车,那道路会乱成怎么样子呢?
三、小班幼儿的常规培养策略教师要用爱心、耐心、细心与精心去关心幼儿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自从带了小班之后,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师对孩子的爱。小班幼儿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如大、小便不会脱裤子,提裤子,擦屁股,老师要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一个个脱,一个个提,一个个擦。吃饭时有的幼儿不会用勺子,开始老师要一口一口地喂,慢慢教他们使用勺子吃饭,遇到情绪不稳定的幼儿,要想办法哄。有的幼儿大小便在身上,还要毫不嫌弃地帮助他们换衣服,洗屁股。教师的爱还不仅是这些,还要体现在了解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和幼儿的教育规律上。要通过老师的关心和体贴,使幼儿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情感上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把关心热爱孩子与耐心教育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师和幼儿之间形成一种深厚的感情基础,有了这种感情基础,教师就可以科学地管理幼儿,灵活、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良好的常规。
(一)要创设情境,用拟人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
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的特点,因而具体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午餐后的散步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追跑现象。我经常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试着换了一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幼儿特别感兴趣。之后,我又引导他们模仿小鸭子走路、小猫走路、小兔子等动作,幼儿都非常高兴地慢慢走着。拟人的方法使散步变成了游戏,在孩子们眼里,这不是在散步而是在玩。这就将“老师让我散步,不让我跑”的被动行动转化为“我想散步”的自愿活动,既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又收到了活而不乱的效果。
(二)要坚持耐心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小班幼儿在吃饭时,桌上、地上全是饭粒,这一直是不好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幼儿吃饭时经常表扬那些吃饭较干净、讲究卫生的幼儿。“李锦吃饭吃得真干净,桌上、地上一个饭粒也没有,她一口口地吃得多香啊!今天我们来请吃饭干净的小朋友当值日生,让他来看看孩子们讲话了没有,”这时,幼儿们都一口口慢慢地吃着,生怕饭粒掉在地上、桌上。吃完饭的幼儿还主动跑过来跟我讲:“老师!我吃得可干净了,没有把饭掉到桌上。” 所以,我觉得,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为事小而吝啬你的表扬和鼓励,幼儿会因为你的赞许而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
(三)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来引导他们理解常规
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如幼儿洗手后经常不擦干,针对这个问题,正巧前段时间感冒生病的幼儿较多,我就把洗手说成给小手洗洗澡。我说:“小手洗过澡,不擦干会生病的。”由于有了关于感冒的生活经验,幼儿对我的话理解很快,有的幼儿边擦手边对我说:“不擦干,小手就该咳嗽了。”常规培养建立在幼儿充分的自身体验上,便于幼儿理解并自觉地遵守,理解之后更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四)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为幼儿做好示范作用。例如,我们要求幼儿在吃饭时,要把碗里的饭和菜吃干净,不剩一粒饭,老师也要把碗里吃干净,并把碗展示给幼儿们看,多么多么的干净,我们要求幼儿在喝水时排好队,这时老师口渴了也要排队,不可以插到前面直接就接。要求幼儿在午睡时要安静、不讲话,老师这时也不可以大声讲话,更不可以在午睡室里聊天。因为!幼儿听到老师讲话,也想和边上的小伙伴们讲话,午睡室里安安静静,想讲话的幼儿也会打消讲话的念头。
(五)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午睡前要脱衣服,小班的幼儿有的坐在地上脱,很不卫生。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儿脱?怎么脱?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当天中午,所有的幼儿都坐在自己的床边上脱衣服(有的幼儿需要老师过去帮忙),并把衣服放在自己的床头边上。如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总之,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常规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它需要教师及家长的共同参与,它关系到孩子长大以后的习惯养成以及人格、性格的养成。让我们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基教司编,江苏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
[2]《幼儿园教育》冯晓霞主编,XX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3]《幼儿园课程》朱家雄著,华东师大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