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优化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策略
付强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乐天溪镇三峡小学 湖北省宜昌市 443000
摘要:小学阶段的科学学科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的关键学科,学生科学素养的成长与小学科学的教育有着直接的关联。在如今阶段的教学改革政策当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针对性培养,而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学中教学效率的高低尤为重要。基于此,文章简要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优化小学科学教学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引言:
在新课改形势下,也给小学科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注重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顺利达到科学教育目标,让学生的科学精神品质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1]。
一、挖掘教材内涵,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
小学生生活经历虽然不够丰富,但对有限的生活经历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教师能够抓住学生思维和教材文本思维的契合点,创设适宜教学环境,就能自然而然地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调动一切教学手段,通过实物展示、生动讲解、生活案例解析、多媒体展示等方法,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激发其学习兴趣。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学习效率也会大幅度提升[2]。
例如,对科学知识“呼吸与消化”的相关内容进行学习时,教师让学生先阅读文本,掌握呼吸频率等名词,然后组织学生展开小组活动∶给每一个同学测量呼吸频率,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以及消化器官,并了解其作用。因此,教师可以组织成员进行实验,并记录每一个学生的呼吸频率指数,组织学生对测量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找到其内在规律,并将讨论结果在全班进行展示。因为呼吸频率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健康水平,学生参与热情很高,课堂学习气氛异常活跃。教师让学生先学习专业名词,然后展开实际操作活动,这样课堂会呈现出热烈的气氛。
二、培育核心素养,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核心素养的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的策略应不断地优化,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思考、探究,促使各方面的教育工作给出更多的保障,减少隐藏的问题。小学科学教学的初期阶段,教师应努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中引导小学生主动学习,对教育的漏洞、隐患更好地解决。教师可以在教学前设置一些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发现科学的奥秘。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课题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种子及种子发芽的图片,让学生自行查询资料,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播种黄豆,让学生观察黄豆每天的变化,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种植的黄豆带到学校观察。这样学生在动手、观察中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3]。
三、组织实验,推进实验教学创新
新课标进一步强调了实验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要带领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中现实世界的自然现象,并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去解释这种现象,由此可见,科学与社会实践、现实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教师可联系学生们的生活经验来设计实验活动,从而实现实验探究的生活化。
如在学习“食物中的营养”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弄清楚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教师便可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如要求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前收集面包袋、牛奶盒、可乐罐等材料,以供后续实验探究使用。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共同观看每一个食品包装袋上对应的营养成分表,获知能量、蛋白质、脂肪等成分的占比,据此深入分析各种不同食品的营养价值,从而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挑选营养价值最高、最符合自身营养需求的食品。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带领学生切身体验一遍食品成分鉴定过程,做一些简单的小实验。例如:准备好马铃薯、馒头这类生活资源,然后为学生提供碘酒这一实验材料,要求他们在样品上滴加几滴碘酒,这时学生们会发现碘酒的颜色发生了变化。此时教师需要为他们讲解实验原理,即碘酒遇见淀粉就会变成蓝色,实验中碘酒颜色发生变化就意味着食物中有淀粉。利用这样一个简单的实验便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他们的科学观念和科学知识应用能力,这对于完善他们的科学素养十分有效。
四、结合实践教学,构建操作课堂
实践出真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实践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十分必要。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自主思考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应用,在探究与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多样化的科学体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学生也能够学会从科学的角度去看待世界。
比如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带领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去学习相应的知识,并在操作的过程中去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在小学科学教学当中教师要让学生去理解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相对较为复杂,受到思维能力的影响,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经常会认为如拍打、拨动等动作是产生声音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解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探究与实践的方式去亲自感受声音的震动。在实验的设计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从学生当前的思维能力出发,在保证学生建立正确认知的同时让学生应用自身的思维能力以及现有的知识水平对声音与震动进行一定的解释。以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才能够充分发挥科学学科本身的实践性,学生也能够在探究的过程中对科学知识产生正确的理解与认知。此外,在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适当的方式去观察在实际生活当中较为常见的声音分别是通过哪些途径传递而出的,同时对声音接收以及声音的传播进行探究。这一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后续教学的内容进行铺垫,更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更加清晰与明确的认知,让学生对声音能够产生更加全面的认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对现代化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改革方案等进行全面地学习与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以及综合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小学科学学科的特殊教学意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案去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成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夏希梅.探究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践[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7):63.
[2]张迎迎.新课标理念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改进策略探究[J].科普童话,2020(24):27.
[3]邓名福.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展对策[J].试题与研究,2020(07):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