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法高效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华毛卓玛
贵南县城关寄宿制小学
摘要:在小学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为了从小培养学生们的道德品质以及法律意识。这样小学生们才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效约束自己的行为,实现更高质的发展。由于小学生们的年龄尚小,思想尚不成熟,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那么他们将无法获得更好的教育。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可以通过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们深入了解学科知识要点,进而树立正确的思想挂念,从而更加全面、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法;高效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引言:
生活化教学法,不仅能有效结合教学与实际生活,还能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们的年龄特点。这极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基于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必须要深入探究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策略,从而使教学更加贴近小学生们的生活实际,开阔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思考方式,进而实现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拔高。
一、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教师的一切教学工作,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也是如此。教学在开展教学时,除了要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法治意识,还要重点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基于此,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就可以基于学生们年龄特征、生活经验,设计科学性的教学目标,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科的学习中,提高学习水平。由于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抽象、复杂,学生们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就可以将知识要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衔接,降低知识理解难度,从而提高让他们的学科思维能力以及认知能力。
例如,在学习《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本节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由于教育内容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们播放相关视频。既能够让学生们对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又能够提高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然后,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提问:“从视频中你们学习到了什么?如果你生活在那一时期,你该如何体现自己的爱国之心呢?”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能够更好帮助学生们抓住教学核心,提高学习质量。
二、结合生活实际,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法在学科的教学中都发挥着极大的教育效果。因此,将其融入到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中,也能够实现学生们探索欲的激发,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活跃思维,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久而久之,学生们在这样良好的学习环境之下,会逐渐形成学科素养,提高整体学习质量。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分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提升学生们的学习交流,还能促使他们在互相交流中激发思维,提高交流的深度与广度,进而内化于心,提高合作学习水平,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例如,在学习《少让父母为我操心》相关知识点时,为了引导学生们了解、体谅父母的辛苦,激发他们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们展开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针对“感恩父母”、“如何管理好自己”、“如何体贴父母”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中学生们各抒己见,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然后汇总成最终的讨论结果。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让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说一说讨论的结果。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补充。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不仅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还能够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实现高效学习。
三、结合生活实际,开展信息化教学
近几年,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多媒体可见、多媒体视频、图片、音频等,更是直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了学生们学习质量的飞速提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使得教材中的文字更加形象、具体,不仅利于学生理解、记忆,还有利于学生们进行自主探究、自主思考。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融合,然后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呈现出来,能够使他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拔高学习水平,形成综合素养。
例如,在学习《正确认识广告》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将生活中学生们经常看到的广告内容拿到课堂上,用信息技术展示出来。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们更直观的认识广告,还能使他们全面认识广告,进而快速把稳本节教学重点,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将生活化教学法应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高质量理解、学习知识重难点,还能够快速提升他们的学科综合素养。基于此,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时,必须要基于学生们的实际学情展开教学设计,使教学目标更科学、教学内容更优质、教学手段更高效。
参考文献;
[1]张莉. 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 读与写:上旬, 2022(9):3.
[2]张莹萍王永宁. 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 读与写:上旬, 2022(9):0073-0075.
[3]孙玉林. 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 天津教育, 202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