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整合视角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王婷婷
四川省攀枝花市花城外国语学校 617067
摘要:随着当前大单元教学模式的不断推广,作业设计成为了单元教学过程中的研究重点。大单元整合作业设计是否合理、内容是否科学与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知识获得有着直接的影响,这也对单元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小学阶段大单元作业模式的探索与变革,将有助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本文积极探索小学数学大单元作业设计策略,以期为一线数学教师提供作业设计的参考和借鉴,提高单元作业设计质量。
关键词:大单元整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一、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的要求
(一)主体性
作业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也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学生的心理机制出发。以大单元为单位设计作业时,首先要改变以往的从教师自身的角度设计作业,强调作业是为了成绩服务的观点,而应该将学生作为作业的主体,思考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准备。其次也要思考在进行设计时,如何让学生自愿投入更多的认知参与学习,体现主体性。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可以运用在设计中,以更好抓住学生心理需求。设计适合学生难度的作业,学生便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符合自己能力的作业,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二)系统性
单元作业设计过程的系统性,即单元作业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单元作业设计以教材单元为单位,将单元内的知识进行整体规划,构建单元知识框架。这样的知识框架具系统性的,学生能够根据书本中的知识框架来在脑海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自己专属的知识逻辑图,并由此迁移到后续的学习,乃至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发展自身的高阶思维。
(二)情境性
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需要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习得知识,对作业产生兴趣,从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但目前对于情境的创设很多教师只用于课堂教学的引入环节,在作业中很少涉及。因此单元作业在设计时非常强调情境的创设,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做作业的兴趣,能够投入到做作业的过程中。此外,所设计的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完成的作业与生活密切相关,就能够增加作业的实用性,学生也会愿意去做作业,并且还能够将这些作业迁移运用到以后的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增强作业效能。
二、大单元整合视角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具体策略
(一)整体把握目标,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作业目标是教师设计作业的起点,也是作业质量的决定因素之一。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深入研究《数学课程标准》等内容,还需要关注学生学情的变化,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便作业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在设计单元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重作业内容与目标的一致性,并重视作业目标的落实程度,以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对自身所学进行印证,强化对数学知识的记忆。
例如:以《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为例,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仅要教导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还要将实际内容与《表内乘法》等单元内容相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加深对乘法概念的理解。通过这样的设计,作业的整体目标得以落实,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设计目标与学生学习水平的契合度。当目标难度过高时,很可能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其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同时也难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链接生活实际教学,开展科学作业设计
为了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需要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开展科学的作业设计。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概念性,学生学起来较为困难。因此,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理论联系生活的方式,将数学知识放在生活情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在进行作业单元设计时,教师应注重作业形式的开放性和生活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具有指导价值的作业内容。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可以增强学生理论知识实践应用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例如:以《位置与方向(一)》教学为例, 本节课程分为“位置”和“方向”两部分内容,旨在让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八个方位词及其实际应用,结合实际生活和地图辨别方向。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将单元作业设计为生活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操场,以篮球场作为中心参照物,结合课上掌握的理论知识,辨别食堂、图书馆、体育馆、宿舍楼等建筑物的具体方向,并通过等比例缩小的方式,绘制一幅校园建筑位置图。这种丰富有趣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一般情况下都采用室内讲授的方式,很少有室外的教学活动。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置分层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学习感受,发挥单元作业设计的优势,促进全面素养的提升。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科学设置分层作业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大部分数学教师采用统一标准的方式设计单元作业,即内容、难度和要求都相同。然而,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等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也各不相同,导致传统作业设计方式缺乏针对性,不利于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容易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因此,数学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科学地设置分层作业,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作业并获得一定的进步。
例如:以“千米和吨”单元教学为例,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认识千米和吨。教学目标是建立1吨和1千米的概念,并学会它们之间的单位换算,例如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同时,学生需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设计单元作业时,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其中,概念题包括填写单位,例如填写“霸王龙重量大约90( )”、“青藏铁路全长1956( )”等。单位换算问题则包括如下内容:5吨=( )千克、7千米=( )米、8千米=( )米、6000千克=( )吨。思考题则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一辆载重5吨的大货车能否一次性运输5台机器,每台机器重量892千克,能否一次性运完,为什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基本需求,使得学生在能力范围内巩固所学知识,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数学单元作业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佳成. 基于整体 优化结构 精准评估 ——“双减”视域下大单元作业的设计研究[J].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2, (5):38-41.
[2]孙雪荣.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数学作业设计研究[J]. 今天, 2023,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