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以问题驱动促进学生深度思考的方法探析
李泽俊
四川省简阳中学
摘要:数学课程是贯穿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是高中生数学学习的核心。基于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各地教育学者对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化的探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手段。其中,问题教学是当前教育活动中极力推行的教学方式,通过问题进行导学,能够带动学生自愿、主动的思考、探索,让学生在更深的层面学习知识,提升小学时期数学课堂的教学成效。对此本篇内容探究了高中数学教学中以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驱动;深度思考;
引言:有相关的教育研究数据显示: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的有效手段和策略。问题的提出能够基于学生现有的认知产生对知识的疑问,驱使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思考。高中时期学生的思维发展十分的灵活的,此阶段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锻炼学生的个人思维是教学开展的重要意义,而且相关问题的提出还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所以,高中时期的数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种特点,运用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引领学生不断深入的思考,进而提升教育工作的开展效果。
一、立足生活视角,设计实际问题引导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根本来源,特别是小学时期的数学课程,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高中时期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对学习的内容和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数学知识的生活化意义和本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和内容的深度理解。在实际的教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立足生活化视角,收集一些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让其感悟数学知识学习的意义。同时在生活问题的引导导向下有效的发展学生自身良好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比如老师在教学人教版高中数学中的《立体图形的直观图》这一章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探究思考,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就可以立足生活化视角提出思考性的问题。如教师展示一系列在不同角度下绘制的学校直观图。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图像都是学校的直观图,呈现的效果不同?如果让你绘制学校的直观图你会怎么绘制呢?另外还可以提出直观图绘制在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工作中会常用。基于这样贴合生活实际的问题提出,让学生将教学的内容与是实际生活良好的联系在一起,基于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实现对学生自主化学习参与的引导效果。
二、分析学生兴趣,设计趣味启发问题
高中时期是学生个人能力、学习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新时代教学讲究引导为主,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从学生自身的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设计能够吸引住学生注意力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态度,进而确保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使学生自身的思维、意识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升。老师可以设计趣味化的悬念情境,由此引发学生的活跃思维,引导学生对教学的知识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发展学生自身良好的学习思维。
例如,教师在开展人教版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圆和方程》这单元内容的时候,老师构建生活模型。如可以先让学生们充分理解圆的概念,列举生活中一些实际的物体来加深学生对于圆的理解,然后向学生发问如果把圆变成椭圆会怎么样呢?让学生产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让学生们自由讨论,在学生们情绪高涨的时候再引导学生进入到正式的课程学习中。这种生活建模教学法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确保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促进学生自身对数学知识应用化掌握,有效发展学生自身的建模能力,构建学生发展为主的建模教学课堂。由此有效的提升高中时期数学课程的综合性教学效果,达成良好的高中教学课堂建设目标。
三、基于教学拓展,设计延伸思考问题
学习是一件需要不断深入全面探索的事情,数学课程的知识十分深奥、广泛。学生的学习范围需要不断的拓展。所以在高中时期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引领学生探索更多的知识。不能让教学的内容局限在高中数学课本当中,限制学生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老师应该引领学生探索更广泛的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数学课本内容出发走入更深的数学世界,从中进行思考、探索,进而汲取更多的数学知识。座椅在设计教学问题情境的时候,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突破教学的局限性为学生创设更宽广的学习范围,带动学生拓展性的思考。
例如,高中数学教师在开展人教版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数列》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落实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的教学原则开展教学活动。如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数列解题的观察归纳法、套用公式法、累加法等几种常用的学习方法。然后提出典型的问题“{an}中a1=2,a2=4a1-3(a≥2),求{an}的通项公式”。基于问题探究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应用不同的解题思路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和探究,通过这种引导思考的教学手段和思维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化的思考,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思考,尝试应用数学知识进行数学问题的破解。以这种多维度教学的手段发展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实现对学生自身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以及数学知识素养的综合性教育目标,推进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达成良好的教育教学目标。
四、剖析学生能力,设计分层学习问题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处于高中阶段的孩子们在学习和思维上都有了一定的个人能力及思维,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能力也越来越强。但是由于学生发展的方向、个人能力的差异,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学习需求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促进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有效参与,教师应该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深入的分析,制定符合学生学习的分层问题,保障每个学生在实际过程中的有效参与。
比如老师在教学人教版高中数学中的《复数的四则运算》这一节内容的时候,由于学生计算能力发展的差异,教师在设计本章节教学活动的时候就可以设计分层的练习活动。如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进行关于复数应用解题问题的解答学习活动,对于能力一般的学生让其懂得复数计算的应用原则,并灵活掌握计算技巧即可;对于能力偏差的学生就要基于学生计算能力设计练习内容。通过分层的问题提出引导学生在自身现有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发展。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高中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设计有效的导学问题有助于学生为主教学目标的实现。在问题导学活动当中学生自身的兴趣、思维等能够处于活跃的状态。所以老师在设计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和活动的时候,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多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情境中发展个人的思维,让学生进行自觉、主动的思考,进而有效的提升高中时期数学课程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陈丽艳.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智力,2023(28):44-47.
[2]韩春燕.以问题驱动引领高中生的数学思维发展[J].第二课堂(D),2023(07):94.
[3]刘掬慧.基于探究性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J].高考,2023(20):78-80.
[4]陈志光. 基于问题驱动的空间向量单元整体教学研究[D].广州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