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中幼儿教育的双线发展

摘要 【摘要】摘要:我们幼儿园老师都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用爱对待每一个孩子,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尊重和解读孩子的需求,解读孩子各种情绪和行为背后的心理,遵循和顺应科学的教育规律和儿童发展规律,引导孩子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处理面对的情况,成就快乐儿童。提倡开放思维、允许自由个性、鼓励独立思考的老师,未来才有可能教出优秀的孩子。在教育不能内卷的“双减”时代下,孩子的未来竞争力培养何去何从?
DOI
作者范丹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3年12月24期
出版日期2024-01-15(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双减”政策中幼儿教育的双线发展

范丹
东莞市樟木头镇实验幼儿园

摘要:我们幼儿园老师都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用爱对待每一个孩子,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尊重和解读孩子的需求,解读孩子各种情绪和行为背后的心理,遵循和顺应科学的教育规律和儿童发展规律,引导孩子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处理面对的情况,成就快乐儿童。提倡开放思维、允许自由个性、鼓励独立思考的老师,未来才有可能教出优秀的孩子。在教育不能内卷的“双减”时代下,孩子的未来竞争力培养何去何从?

关键词:  教育、幼儿园、家校共育

很多人都很担心。他们说,基础教育时代已经结束,真正考验儿童竞争力的时代已经开始。对许多父母来说,双减意味着不受外界干涉。没有外部干预,儿童的真正竞争力是什么?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双倍负担政策不仅可以减轻儿童的负担,而且可以真正激发儿童的独立学习和自律。下一个教育途径可能不是辅助课程,而是质量、概念、质量、伴随家庭的水平以及维持亲子关系的能力。基础教育的起点是幼儿园儿童集体学习和生活的第一站。它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基石,是儿童探索、创造、开放、自律、自信、幸福和自我建构的品质和习惯。因为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们一个非常快乐的童年,让他们自由地飞翔和探索。让孩子们在起跑线上获胜不是结果,而是“现场”。三年看起来不错,七年看起来不错。我们的“人生剧本”通常是在六岁之前写的。正如有人曾经问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你认为哪所大学最重要?”科学家平静地回答:“幼儿园。”在幼儿园,这位科学家学会了支持他的生活经历和成就的习惯和品质。如果早期教育决定违背儿童成长规律“鼓励年轻人”,向儿童介绍知识,但没有形成良好习惯,那么我们需要在未来慢慢恢复。

比如令很多父母和老师都头疼的是,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上了小学二三年级以后就会暴露各种厌学、注意力不集中、恶作剧等问题……但这不是孩子的错,这是他在寻找、弥补自己缺失的童年。所以,在教育这项艺术中,把握好以下几个幼儿教育的关键点,为他们书写好“人生脚本”,这才是真正让孩子赢在了起跑线,获得了未来腾飞的真正竞争力。

环境

能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大家都知道破窗效应,讲的就是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例子是当有人乱丢垃圾,如果没有及时清理,后来随地扔垃圾者就会想“反正已经脏了,再扔点废品也无所谓,反正又不是我一个人在扔。”破窗效应更多的是心理的暗示,传递的是负面效应,引发是一系列连锁反应。

这对于教育的启示是,在选择幼儿园的时候,去现场看环境,会成为我们参考的首要条件。因为环境体现的,就是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与孩子时时刻刻发生着互动。幼儿园保持整洁高雅、井然有序的环境,它也会耳濡目染引导孩子建立自我对生活品质的高标准和要求,共同自觉爱护环境。我们幼儿园一直相信,环境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奉行“一种环境给孩子一种素养”的理念。

从班级环境设计感和意义感、空间规划、区域划分、主题需要、年龄段预设、色彩搭配、6S管理等系统的方法,为孩子们提供快乐、温馨和富有探究性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让孩子与环境互动,让环境帮助更好地培养孩子的习惯、建立孩子的人格,让孩子在环境中找到快乐,获得成就感,同时也找到自己的归属感。杜威说,“想改变一个人,必先改变他的环境,环境改变了,他自然也就会改变”。要想培养一个好孩子,也必须要正视环境的作用。

课程

能最大限度激发孩子的自驱力!“双减”政策之下,排除了外加的干预,儿童最根本的竞争力不来自他处,就来自于孩子自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孩子走向世界的前提,也是我们幼儿园课程的终极目标。体验式主题探究活动,颠覆“填鸭式、分裂式”的学习模式,从故事和游戏切入,培养他们自我学习和自我决策的能力。

孩子在课程中通过自己兴趣自发生成各种有趣的问题,然后他们自主决定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一个又一个主题探究学习,融入艺术、科学、生活的知识,学习记录、报告和创作,让孩子在日复一日的课程探究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养成用心发现、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习惯……

优质的课程,要有好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从儿童需求的角度出发,解读儿童,理解儿童,精心设计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6。

[2]查啸虎,教育概论[Ml,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220

[3] 马克思·范梅南,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刘徽,教育机智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撰稿 范丹   

                                                                                     二〇二四年一月十五日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