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杨安萍
云南省泸西县第一中学
摘 要:教育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而且也是情感的体验。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感悟到数学自身魅力和无穷奥秘以及不可估量价值的学生并不多。所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极易转移、消失。因此有必要在数学教育中加强情感教育。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数学情感 教师实施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我们老师能够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与钦佩,那么学生对教师的谆谆教导,必会言听计从;对所传授的知识,必会认真领会。师生的感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共鸣,形成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是教的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的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投入情感教育时,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尤其要注重爱护学习成绩偏差的学生,让每一名学生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美好情感的体验,形成不同水平的良性循环,逐步达到共同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它们,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从而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特别在农村,好多学生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很少回来,平时就很少有人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又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许多情感问题容易受到感化,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抱怨他们,学生就没有上这位老师的课的好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大幅度下降。因此要增加情感投入,感化学生。
情感的投入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投入。只有学生主动投入情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己的兴趣、愿望……使学习心理过程向积极方面转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更应该注重学生情感的投入,培养学生的情感自我控制能力达到学习策略的自我调整。
情感教育不能靠硬性灌输,尤其是推理性强、抽象的数学科更不能强加于人,只能以知载情,以情促知。数学科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应不失时机地渗透在课内外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种渠道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家的伟大成就、古今数学家献身科学的优秀事迹,叙述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与失败、艰辛与欢乐,给学生予深刻启迪,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
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认识规律组织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加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创设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作用于学生心境来唤起学生的内部需要,从而产生相应情感。由于数学是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成生动有趣的问题。同时利用中学生心理特点“好奇”激发它们的学习兴趣,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偶然产生的暂时性积极情感給予肯定和鼓励,使它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积极情感,进而对知识始终产生强烈的欲望和追求,使即时兴趣向稳定兴趣转化。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多给学生提供亲身经历成功的机会。学生成功的体验更多的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包办代替,而要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和解题的思路、方法,独立解决问题。要把课堂当作科学家当初发现定理的场所,启发学生联系有关知识,通过一番思考,归纳总结,猜出规律。不管是定理结论,还是其证明方法都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出来。
教师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良好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的培养。特别是应该加强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意志的自觉性、坚持性、自制性和果断性,形成情感的稳定性。
实验教材在内容上大大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内容。相比之下,教师知识结构老化的现象就显得十分突出了。这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如基因、克隆、税收、储蓄、股份等。要求教师平时就要注意通过报刊、互联网、电视媒体、集中进修和培训、参加研讨会等各种渠道不断学习,掌握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知识,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好学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
总之,教学方法一旦能够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情感教育是左右教学的巨大力量!是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鱼霞:《基础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