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邱芬
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中关小学
摘要: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渗透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应在日常班级事务中融入劳动教育,明确任务要求,合理分工,加强指导,做好评价,让学生在劳动中掌握技能,增强集体荣誉感。学校和班级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农业劳动、手工制作、志愿服务等,丰富劳动体验,提高劳动技能,教师应挖掘其他学科中的劳动教育元素,渗透劳动价值观教育,通过在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劳动教育;全面发展
一、在日常班级事务中融入劳动教育
班主任应充分利用班级日常管理的机会,在班级值日、卫生打扫、图书整理等事务中融入劳动教育,班主任应明确每项劳动任务的内容、要求和评价标准,使学生明白自己的职责,比如在安排值日生时,班主任应详细说明值日的范围、顺序和注意事项,并示范打扫卫生的正确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合理分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不同的劳动,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采取轮流值日或者分组值日的方式,既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又兼顾劳动任务的平均分配,加强过程指导,教给学生正确的劳动方法,提高劳动效率。在学生打扫卫生或整理图书时,班主任应进行巡视指导,对学生的劳动过程给予必要的提醒和帮助,使其掌握科学的劳动方式,做好总结评价,表扬劳动表现突出的学生,鼓励大家积极参与,每周或每月对值日情况进行小结,宣扬优秀事迹,树立先进典型,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劳动技能,而且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渗透劳动教育,还要善于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引导学生体验劳动,比如组织学生布置班级环境,共同制作班级文化墙,培养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在班会课上开展"我是小小劳动者"等主题活动,请学生分享劳动感悟,交流劳动心得;利用课间十分钟,组织学生打扫校园卫生,美化校园环境,培养爱校荣校的意识。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
学校和班级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一方面,要组织学生参加农业劳动,到农村或社区参加种植、收割等农活,感受劳动带来的收获和快乐。通过参与农业生产,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学习种植技术,而且能够体验农民的辛勤劳作,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珍惜粮食,尊重农民。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开展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贺卡、小摆件等,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制作过程中,学生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选择合适的材料,掌握必要的工具使用技巧,最终完成作品的设计和制作,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重视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为老人、环卫工人等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传递社会正能量,比如组织学生为社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给他们带去温暖和关怀;组织学生为环卫工人送去慰问品,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体验劳动的不易。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培养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关心他人,回馈社会。
学校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如在五一劳动节期间,举办手工制作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评选出优秀作品;在暑假期间,开展"小小农场主"夏令营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农业生产,了解现代农业发展,体验劳动乐趣。通过举办各类劳动竞赛和展示活动,学生的劳动热情会被充分激发,劳动技能也会得到锻炼和提升。同时,优秀的劳动成果和先进事迹的宣传,也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学生积极投身劳动实践。
三、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劳动教育元素
劳动教育不应局限于德育教学,而应该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每一门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关键在于教师应善于挖掘和利用,比如在语文教学中,选择与劳动有关的课文,引导学生体会劳动者的高尚品质,感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在《鞋匠的儿子》一课中,通过描写鞋匠父子勤劳工作的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劳动者的辛勤付出,懂得劳动最光荣的道理,教师应引导学生品味这些优秀文学作品中的劳动情怀,感受劳动的美好,进而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在数学教学中把劳动作为素材,设计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应用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重要性,比如在教学"图形的面积"时,让学生实际测量教室的面积,计算铺设地板所需的材料,了解装修工人的工作量。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组织学生进行农作物产量的调查统计,让他们亲身体会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
在科学教学中许多知识点都与劳动密切相关,教师应积极挖掘其中的劳动教育元素,比如在学习"简单机械"时,带领学生参观工地,了解工人们是如何使用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进行劳动的,在学习"昆虫的世界"时,组织学生观察蚂蚁搬运食物的过程,感受昆虫们的勤劳本性,在学习"植物的生长"时,指导学生种植蔬菜,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体验劳动的乐趣,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看似与劳动关系不大,但其实也包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因子,比如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劳动人民的形象,如农民、工人、建设者等,了解劳动者的神韵和气质,在美术创作教学中,鼓励学生用绘画、雕塑等形式再现劳动场景,抒发对劳动者的崇敬之情,在音乐教学中选择歌颂劳动的歌曲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劳动的伟大。
结论: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渗透劳动教育要从日常事务、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等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劳动教育体系。班主任应充分利用班级管理资源,让学生在劳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学校要开展丰富的劳动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见世面、练本领;任课教师应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劳动教育因子,让学生在学习中悟道理、深内涵。只有将劳动教育融入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薇.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高年段班级管理中的渗透策略初探[J].求学,2020,(16):59-60.
[2]石兰芳.德育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渗透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1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