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的组织研究和实践
刘美花
东莞市寮步镇格林威尔幼儿园
【摘要】幼儿园阶段是个人成长的奠基阶段,这个阶段对于性格的养成和对于世界、良善的认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游戏作为一种教化手段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目前幼儿园都已游戏作为主要活动来进行幼儿教育。幼儿游戏因其互动性、趣味性成为幼儿最喜欢的教育方式,并且因为其教育性使得幼儿能够快乐且健康的发展。所以幼儿园以及幼儿教师应该去有意识的对于幼儿游戏进行不断研究和实践优化,抓住游戏和幼儿成长之间的共性因素和因果关系,不断完善幼儿游戏机制,提高游戏质量和作用。
关键词:幼儿游戏,游戏研究,幼儿
作为一种跨越文化和年龄的人类行为,游戏是自主自由、使个体获得愉快满足的非功利性行为的总称,并且从生物演化的角度来看,游戏的历史甚至比人类的历史更长,研究表明,游戏不是一种天生的、不学而能的“本能”,而是一种经由学习而逐渐发展、成熟的行为,游戏的发展本身反映儿童的发展[1]。
游戏是幼儿重要的生活方式。在个人的成长中,游戏贯穿于幼儿的日常活动之中,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在幼儿阶段大部门人对于世界都是充满好奇和兴趣的,所以借助游戏这样一个自主、自发的手段往往能够更好也更深入的对世界进行探索,这也往往是个人兴趣和特长的开端。游戏不仅是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认识周围世界的基本活动形式,也是幼儿与周围的成人和伙伴交往的基本途径[1]。所以对幼儿游戏进行研究和实践是具有极度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目前也有明确的政策法规规定游戏应该成为学前教育的主要教育方式。
1.2研究意义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幼儿游戏便是研究学前教育的热点话题,但是随着时代和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手段、内容和趋势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对于游戏的研究经久不衰,也必然需要与时俱进,并且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进行具体研究。本文就幼儿游戏进行时间研究,有利于就理论层面进行内容和角度的补充,为幼儿游戏的设置进行理论支撑。
目前的幼儿游戏,虽然有很多游戏的设置并不完善,在游戏过程中,关于教师的介入程度、个人的角色扮演、游戏的场地和形式等都会影响到游戏的教育效果,所以对游戏进行实践研究有利于为幼儿游戏和教育的发展提供现实的方法论。
根据广泛的调研结果现实的实地调查可以发现,在目前的幼儿游戏中,幼儿教师在此中扮演者各种各样的角色,角色的重要性或大或小,角色的定位或明确或模糊,这样的不确定介入和介入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教育体验和结果。据调研结果和实证研究可以得出,如果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过于领导者指向性而对于游戏参与者的自主性和发散性赋予程度不够,往往会导致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和趣味性有所下降,同时,如果教师对于游戏的介入程度没有或者很少,那么游戏的组织就会并不完整,往往导致游戏的进展和推动出现问题,常出现的结果是幼儿很难在游戏中获得教育意义或者出现纪律问题,这样会使得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目前的幼儿游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具体的不同标准分为不同类型的游戏,,例如依据儿童行为表现来分类,可将游戏分为语言游戏、动作技能游戏、想象游戏、交往游戏、表演游戏[2]。不谈游戏的类型,在笼统的游戏活动中,幼儿会承担不同的角色,比如领导者、参与者、技术员、裁判等,对于游戏角色的分配上对于教师提出较大的难题。
游戏的开展需要合适的周边环境,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有较大部分的幼儿园存在班级较多,导致可以开展的游戏场地有限难以开展很多大型游戏,以及容易发生碰撞摩擦等问题,这增加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心理负担,并且很多特定的游戏需要特定的场景以及野外,如果幼儿教师没有权利控制场地,那么将降低幼儿的游戏体验,对游戏活动也形成一定的阻碍,难以将游戏的教育意义发挥到最大。
游戏环境对幼儿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幼儿教师一定要注重游戏环境的创设,才有利于将教学目标具体化、客观化的展现出来。在无法拓展幼儿园游戏场地的前提下,幼儿教师之间应该就游戏内容和需求优化资源配置,针对班级进行场地的合理规划,减少对于场地的不合理利用和分配问题。其次,幼儿园应该赋予幼儿教师足够的权利和帮助去进行场地的协调,满足其游戏场地需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这样才能使得游戏效果最优,教师需要最大化现有的条件,哪怕是墙壁、桌子,都可以加入到游戏场景的设置之中,利用其建设成一个具有系统性、游戏性、生活性、安全性的环境[3],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可以更有参与感更能发挥游戏的教育意义,并且令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思考和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开展游戏之前,幼儿教师首先应该明确游戏的目的,是要起到什么教育意义,是教育大于乐趣,还是寓教于乐让乐趣的比例更大一些,并且以这个目的作为游戏策划组织的导向,明确游戏框架后再进行游戏形式和具体环节的补充,这样才能使得游戏切实可行的开展并起到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
幼儿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好自身的组织指导作用,使幼儿在参与游戏时能够尽情地发挥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引导幼儿对角色游戏等游戏活动进行切实可行的分析和研究。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有的幼儿对于玩具车情有独钟,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于玩具车的材质、发动机制进行延伸性的引导,根据他们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去开展活动。其次,幼儿教师的引导需要适当,适当的游戏介入需要给予幼儿足够的发挥空间,比如发放适合幼儿进行玩耍的玩具,比如纸张、颜料等,在不进行提示的前提下尽可能引导进行自己的创造,此外,适当的引导其进行讲解,幼儿往往对于自己的创造愿意选择分享,在此过程中,幼儿的思考能力。
总结
目前基于幼儿教师的角度,学前游戏的组织存在场地、游戏环节、教师定位等问题,所以教师应该针对性的在游戏的实践中进行有策略的优化和完善,比如明确定位,以及目标导向等,经过实证研究发现这些手段能明显提升参与者的游戏体验。
幼儿园是人生启蒙之地,所以游戏的组织需要谨慎、多元、安全,游戏的效果需要考虑启发性、乐趣性和生活性等,完善游戏的内容和组织方式,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
参考文献
[1]. 刘焱.游戏——幼儿发展的一面镜子[J].标准生活,2016(06):30-35
[2]. 冯娇,辛均庚.近十年幼儿游戏研究综述[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1,23(06):145-149
[3]. 马依奴尔·阿不力米提.幼儿游戏组织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