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幼小科学衔接的策略探究
卞叶
射阳县幼儿园
摘要:幼小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之间最重要的过渡时期,需要教师、家长和幼儿的共同努力。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能够帮助幼儿快速学习和生活,从幼儿园的缓慢和放松到小学生活的紧张和严肃,更有利于延长幼儿的磨合期,锻炼幼儿的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快速成长。
关键词:新时代;幼小衔接;科学衔接
幼小衔接是从幼儿园教育步入到小学一年级的过渡阶段。《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小学要实现双向衔接,实现幼儿园与小学的科学衔接,让幼儿从思维、习惯、心理、时间等方面做好适应小学的准备。本文将结合实践经验,从三个不同维度探讨新时代下幼小科学衔接的策略和方法,希望能为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关注幼儿需求,帮助幼儿做好准备
幼儿是幼小衔接的主体,因此必须注意幼儿的身心发展和情感需求,帮助幼儿从各个方面准备进入小学。具体来说,幼儿教师应与幼儿交谈,深入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结合幼小衔接工作方案中关于时间准备的内容,调整幼儿日常学习和休息时间,鼓励幼儿管理衣服、物品,建立基本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让幼儿经常思考、操作、开放表达,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创新创造能力、深入探索能力、时间、生活、学习等小学衔接、过渡的准备。
例如,进入小学后,就会出现“家庭作业”模块。在幼儿阶段,幼儿很少接触家庭作业。因此,幼儿园教师可以适当地为幼儿安排一些家庭作业。家庭作业的内容可以动员家长围绕“家庭”完成,如亲子阅读活动,让家长和幼儿一起阅读;亲子写作活动,在家长的陪同下练习如何用笔正确写作。这些课外作业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还能让幼儿适应家庭作业的安排。此外,在课堂上,幼儿园教师还应鼓励幼儿在课堂上发言。在小学阶段,课堂问题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种手段。幼儿园教师应该让幼儿提前适应课堂问题的模式。在这个环节中,许多幼儿会胆小和逃避。幼儿园教师应该了解幼儿胆小的原因,消除内心的抵触,让幼儿适应课堂上的想法。
二、了解小学生活,激发幼儿入学向往
要让幼儿快速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首先要让幼儿对小学建立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向往小学,真正做好身心准备。对此,幼儿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对小学的理解和相关问题,带领幼儿参观小学,熟悉小学的学习方法,体验课间活动,让幼儿充分体会到小学生活的兴趣,鼓励幼儿提前明确即将到来的身份变化,减少幼儿对小学的恐惧和焦虑,激发幼儿对小学的积极情绪和向往,真正做好进入小学的身心准备。
例如,幼儿园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小学日”活动,在小学日期间,教师可以调整大班幼儿的工作和休息时间,如早上幼儿园时间到小学时间,教师可以通过家长和幼儿,让幼儿和家长提前准备,避免迟到,教师可以在门口“迎接新生”,为幼儿第一次进入小学举行欢迎会;课堂时间也应根据小学校园延长,让幼儿提前适应小学课堂模式;休息和午睡时间调整,规定幼儿休息后立即安静,提前准备上课,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此外,幼儿园还应积极与小学校园沟通,建立学校与幼儿园的互动活动。幼儿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参观小学校园,感受小学校园的课堂氛围,为未来的入学做好心理准备。
三、贯通家、园、校,打造三位一体共同成长圈
幼儿园、家长、学校是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关键主体,它们之间有着直接的衔接。因此,有必要贯穿家校关系,建立互动合作机制。幼儿园可以适当邀请一些小学教师到学校授课,加强幼儿园与学校的密切衔接,让幼儿更清楚地了解小学的课堂节奏。此外,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开展家长沟通活动,做好三方共同努力、合作,向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方式,帮助家长与幼儿园、小学共同完成教育工作,为幼小衔接提供保障,打造三位一体的共同成长圈,帮助幼儿更顺利地通过入学阶段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在幼儿时期,幼儿会有很多“坏”的习惯,比如过于依赖父母,幼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父母太溺爱幼儿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幼儿自控能力差,出现“多动症”现象。这些行为习惯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小学、幼儿和家庭应共同承担幼儿(学生)的成长。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到学校或幼儿园开展一些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如演示如何整理衣服、如何擦桌子、扫地等简单任务。家长可以耐心指导,给予正确的示范,为幼儿树立榜样。在家庭中,家长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自己收拾东西和物品,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锻炼动手能力。
总之,幼小衔接不仅是从幼儿园升到小学,更是让幼儿从身体、心理、生活、学习等方面适应小学。要实现这一点,还需要幼儿园与小学的密切合作和衔接,实现幼儿的双向衔接,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整体联动下,让幼儿真正进入正式学习,为未来的深度学习和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蔡荔君.科学衔接 实现“软着陆”——基于提升幼小衔接质量的策略探究[J].教育文汇,2022(06):48-51.
[2]赵春艳.汇聚“科学”共识:推动幼小衔接教育生态优质发展[J].辽宁教育,2021(18):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