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充分发挥中职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程蛮
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 214153
摘要:当今社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专业技能过关,也要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及综合素养。当下社会出现了各种关于道德的负面报道,这已经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语文学科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担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责任和使命,而这也是开展学生素质教育以实现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中职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必然将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语文;实践;教学;育人;功能
一、简述中职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由于语文课程所特有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存在,致使语文教学历来就是智育、德育以及美育三者的完美结合体,此“三育”中每两者之间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能“独善其身”。语文教学中“字词句段章”的具体知识是体系的教学,首先隶属于智育范畴;“字词句段章”中所蕴含的各种能感知的各类形象美,耐人品味的各种意向美,就体现了语文的美育内涵;在“字词句段章”所体现的基础知识构架和所蕴含的各种美的背后,则是从另外的角度所展示的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秀文化的传承,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德育本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既可以通过美育的吸引与引导,促进中职生吸收优秀文化的传承,塑造中职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还可以通过审美能力的养成和提高,促进中职生在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职业创造力,造就良好的职业道德,最终实现健康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二、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一)挖掘教材丰富的教育元素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中基础也是核心的资源,想要充分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就需要充分挖掘中职语文课本中丰富的教育元素。
例如:中职语文学习内容中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以教材中诗词《沁园春•长沙》为例。青年毛泽东站在湘江之上,橘子洲头,满眼都是“万山红遍”、“漫江碧透”、“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阔秋景。这一幅壮美画卷引发了作者的“谁主沉浮”的思考。由景及事,作者回想起自己的青年时期,和志同道合的好友共游湘江,心中满怀着对国家的责任感、对未来的无限向往。青年毛泽东在字里行间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也让中职生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到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再比如,中职教材中蕴含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它同样是学生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学生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传统文化需要学生的继承与发扬。如《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教育散文,充满着思辨色彩。作者开篇就提出了“学不可以已”,并围绕着这一中心论点,列举了蓝草、冰水和车轮来阐述学习的意义,让人“知明而行无过”;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借助车马和舟船等例子说明学习的作用;通过“积土成山”、“积水成渊”、骏马和驽马、蚯蚓和螃蟹等有趣鲜活的事例来说明积累和坚持的重要作用。对学习基础薄弱和找不到正确学习方法的中职生来说,这篇文章有着特别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结合学生专业内容,加强职业素养教育
职业教育要培养“德技并修”的专业人才,因此中职语文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的育人功能,既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要考虑学生的专业特色,“有意识地加强课程内容与专业教育、职业生活的联系和配合”,结合学生的专业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兼顾中职生的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培养,体现专业知识与语文教育相融合的特点。
例如:《鸿门宴》这篇文言文,本身文章具有特定的难度,中职生对于这段历史并不了解,因此理解文章更加困难。要让学生在现实基础上走进这篇文章,就可以采用职业任务驱动法。比如针对导游专业的学生,教师要将学生的专业特点与课程结合,设计出教学任务,即《跟我走进鸿门宴现场》。在任务驱动中,要注意到两个方面的设计:一是鸿门宴座次方位图,二是人物性格特点。依据这两个方面的设计,导游专业的学生能够精确掌握每个人的地位与身份象征,并能够在介绍人物的过程中凸显出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这种任务教学法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文章人物关系具备清晰的理解,同时也对文章内容具有了基本的了解。可以说在完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身任务外,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提升了中职生职业素养。再比如,围绕中职生职业素养开展职业主题阅读活动,活动,教师可以向机械专业的学生推荐文章《许振超:新时代的中国工人》,引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充分体悟什么是“振超精神”: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港口工人在一年内两次刷新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靠的是什么?——是动脑筋,是研究与热爱,是团队协作。这样学生在“振超精神”的感染下养成了爱岗敬业、拼搏创新的职业素养。
(三)感受诗歌之美,落实以美育德
诗词的本质是抒情,因此,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让学生充分领悟诗歌情感,让诗歌传递出的思想情感触动学生的心弦,引发他们情感的共鸣,进而体味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美、意境美、韵律美,在优美的诗歌作品感染熏陶下,实现以美育人、以美育德。
例如:以《致橡树》教学为例,此诗歌是有关爱情的话题,对于17、18岁的中职学生来说,他们精力旺盛、情感充沛,且中职学校学习任务较轻,大多数学生把更多时间用在对异性的关注上,但他们的爱情观大多存在偏差,所以在赏析《致橡树》这首诗歌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去发现诗歌之美,培养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独立平等、同甘共苦的爱情之美,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总而言之,语文是跟学生的个人成长、精神发展贴得最近的一门学科,语文课所学的内容,和学生的成长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在中职语文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各种育人元素,并在全面了解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地探寻适合的教学方法,将“以文育人、以文塑人”的理念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从而打造更加富有内涵的语文课堂,力求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感、升华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雪莲. 如何充分发挥中职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J].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2017, 000(032):50.
[2]唐先琪. 以文育人理念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 好日子, 2021(004):00175-00175.
[3]陈静.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以文育人"[J]. 教育艺术, 20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