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理课成为学生的“心动”课
——心理课课程设计与操作的实践反思
柯宝绮
南安市柳城小学 362300
【摘要】心理课的本质特征就是“动”,“动”既有启动、发动、互动之意,又有流动、律动之意,更有感动、触动之意。那么,心理课的“心动”是指什么?即学生在心理课中能获得直观体验和感受,“心动”既指学生的活动过程,也指教师实施心理教学后的效果。在当前中小学心理课课时普遍较少的背景下,要想让心理课真正成为学生的“心动”课,须把握四个要素:整体有“互动”,身体有“活动”,节奏有“律动”,心灵有“触动”;以及三个关注点:选题要贴切,符合学生的需求;案例素材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活动形式多样,尝试打破常规。
【关键词】心理课:课程设计:实践反思:心动
一、关于心理课的“心动”
心理课的突出特征在于“动”,这是心理课与其他课的本质区别。构成心理课的基本环节,活动是实现学生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1]。心理课的“动”既有启动、发动、互动之意,意指活动设计的过程和各环节的特点;又有动感、流动、律动之意,意指心理课的节奏和氛围;还含有感动、触动之意,意指活动设计的目标和效果。那么,心理课的“心动”又是什么呢?即学生在心理课中能获得直观体验和感受,"心动”既是学生的活动过程,也包含教师实施心理教学后的效果。简而言之,心理课的“心动”是由身体动到心灵动,即载之以“动”,触之以“心”。
二、让心理课成为学生“心动”课的四个要素
(一)整体有“互动”
互动是团体生命动力之源。心理课中的互动贯穿于整个课堂环节,通过互动环节的设置给予学生支持和反馈,促进省察和改变。除了开场的热身环节,互动还频繁地出现在团体转换和工作阶段中,同时也反映在学生的心灵情感,特别是言语的相互碰撞中。互动的是达到团体成员之间的沟通、理解与互助,促进学生在交流中实现自我成长[2]。
(二)身体有“活动”
心理课上,教师通常会通过设置热身环节让学生逐渐进入活动状态;在团体工作阶段会通过设置表达倾诉、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探讨分享等环节促进学生体验、感受和思考。心理课上,学生的身体在“活动”,不仅仅指与手脚相关的肢体活动,例如热身环节的韵律操、心理游戏等,还包括书写表达、绘画涂鸦、脑力激荡等的“脑动”和“嘴动”。总之,心理课一定不是完全静态的,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它以身体的“活动”串联起整个课堂。
(三)节奏有“律动”
心理课节奏有“律动”,指向心理课整体氛围的创设,指向教师的整体控场能力和衔接过渡能力以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更包含了活动设计在具体实施操作中的聚焦性。在心理课的实施操作中,心理教师会通过各种辅导工具和辅导方法将一整节课自然地串联起来,让心理课堂不单调、不刻板,各环节时间控制合理,不偏题,紧紧围绕活动目标开展;每个环节过渡自然、有张有弛、重点突出:预设与生成尽量完美统一,水到渠成。
(四)心灵有“触动”
学生心灵有“触动”是心理课设计和操作的心理教师通过选取切合学生需求的主题,精选学生感兴趣和接地气的案例故事,让学生在上课时发出“这正是我所需要的”的心声。学生通过聆听小组成员真诚的分享,获得启发、感悟和思考,引发对自己既往经历的审视和反思,获得未来之路的途径和方法。心理教师通过倾听、关注、共情等,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总之,心理课更强调情感体验成分,更多关注学生心灵深处的感受和心弦的触动。
三、让心理课成为学生“心动”课的三个关注点
(一)选题要贴切,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课程选题方面,心理教师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遵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纲的整体架构下,还应对本校学生近期最典型和最具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和困扰进行调查和了解。心理教师可以从个体心理辅导案例中去总结归类,也可以通过班主任进行了解。
(二)案例素材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
目前,心理课没有统一的教材和大纲,心理教师备课相对困难。刚毕业的心理教师一般都会经历“照葫芦画瓢”的学习过程,但作为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心理教师,备课思路应与时俱进。特别在当下的自媒体时代,网络上各种资源应有尽有,获取资源不是问题,真正考验心理教师的是如何整合资源,也就是如何将各种资源“为我所用”。心理教师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关注和了解身边的动态和各类信息。心理教师应是学校“最具人间烟火气”的教师,因为在备课时要从学生的视角看问题,紧跟时代潮流,关注学生的喜好,与学生产生共情和共鸣。
例如,2022秋季第一节心理课上,我引入网络热播剧(开端》作为素材。学生那时刚返校,还沉浸在剧情中,开场时很兴奋,发言踊跃,我自然地从影视剧的“开端”切换到现实的“开端”,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是否陷入负性循环中,深入思考如何打破那些负性循环。我还将自由式滑雪冠军谷爱凌的故事作为励志素材引入课堂,根据需要剪辑了“谷爱凌每天睡够十个小时”的小视频,引发学生对时间管理的思考。这些都是当时比较新颖、热门的素材。以新素材、新案例引发学生对既有心理主题的思考,是一种新的备课思路。在生活中,我还经常关注一些心理教师的个人微信公众号、热播影视剧和综艺节目、热门人物成长历程等,将其中一些比较适合的素材引入心理课中,受到学生的欢迎。此外,为了有效地使这些素材更好地"为我所用",我还学会了一些基本的剪辑方法。
(三)活动形式多样,尝试打破常规
在2023年春季,低年级心理辅导活动中,我开展了四期同质性团体辅导,除了常见的视频故事分享、小组讨论等活动形式,根据各期活动目标和内容,我还尝试了自由绘画、叙事疗法、应用戏剧、心灵图卡、沙盘游戏等形式。
我还尝试在学校体育馆开展大型心理训练营活动,效果较好。在低段团体心理训练营活动中,我遵循了个体与团体兼顾、常规与特色相融、大型与小型结合的原则。另外,将心理放松活动纳入大课间系列活动中,心理教师化身主播,利用腾讯课堂直播和广播的形式指导全年级学生进行有指令的心理放松活动。活动形式新颖,深受学生欢迎。
总之,在当下心理课普遍走进中小学,形成常规化课堂的大背景下,心理教师要用心设计心理课,用心上好心理课,真正发挥心理课堂的独特魅力,让心理课成为学生的“心动”课。
【参考文献】
[1]钟志农.心理辅导课操作指南与范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
[2]张潇一节引人入胜的心理课是什么样子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23):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