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罗 玲
四川省西昌市第十二小学 四川省西昌市 615000
摘要:高效是我们每位老师追求的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这是数学教师一直在反思、探索的问题。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情景;兴趣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一切都讲求效率 ,我们的教学 当然也不例外。如何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这也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一直在反思、探索的问题。我认为单靠哪一种方法是不行的, 必须多管齐下,才能提高我们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合理创设学习环境,可以引起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一)故事导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成功地导入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堂学习兴趣,关键是教师课要上得“有趣”,因此我们要把愉快的有效的东西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创造,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可设计一些 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故事,笑话等等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一课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师:“今天我们班可真热闹!你们看,老师还把谁带来了”。课件出示蓝猫。蓝猫:“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蓝猫,今天我想带你们一起去冒险岛寻宝,想去吗?”一看到熟悉的蓝猫要带自己去寻宝,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激发起来了。接着我又安排他们在与蓝猫出发的路上,碰到了啄木鸟大哥分饼引起大家的不满的情节,创设了这一问题:要怎么分才能两人一样多,才公平。你有什么办法?有学生回答:平均分,一人一半。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吗?学生被问住的同时,他的学习兴趣也因此被激发了,求知欲望也增强了。
(二)创设操作性情节,调动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我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安排了两个操作情境。一是涂出教具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树叶、衣服、六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二是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其他的分数来。
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进行思考的,学生通过操作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学以致用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和概念中解脱出来。例如在教学《时、分、秒》这一课时,学校忽然停电了,闹铃不响了,大家不知道下课了没有,于是我就说道:我们使9时25分上课的,一节课40分,现在使10时7分,你们算算看下课了没有?不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又在应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这一方法。例如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活动,学生马上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有的学生当导游,告诉大家离目的地还要多长时间,有的学生负责租房子,有的学生负责景点的门票,有的学生负责中午的午餐搭配。采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口头表达能力、自学、思维、合作能力都有提高。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公平竞争,促进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四、注重教与学的反思,保证数学教学更有成效
记得有人说过,“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 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 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的吻合状况,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