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相随,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摘要 【摘要】【摘要】: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要尊重并关爱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关心每一名学生的健康和学习,以真情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关爱学生既是党和国家对广大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而关爱学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DOI
作者范启木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3年12月24期
出版日期2024-01-15(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知行相随,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范启木

福建省松溪县城关水南小学  

【摘要】: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要尊重并关爱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关心一名学生的健康和学习,以真情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关爱学生既是党和国家对广大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而关爱学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关键词】:爱的教育;德育;因材施教;欣赏肯定

一、学会倾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要十分关切地对待孩子内在的世界,不可粗暴地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们,要耐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要以平等待人的态度,参加他们的讨论。我对这句话深以为然,因为现在早已不是教师扬着教鞭居高临下俯瞰教导学生的“教师中心”时代,因此教师应适当转变自己的观念,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我们应该贴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耐心倾听。

我所从教的五年级的学生大多有着非常强烈的倾诉欲望,他们什么事情都愿意和同伴分享,也包括他们信任的老师。倾听学生的倾诉有时候是教师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一条最直接有效的捷径:从他的谈吐你可以感受到这个学生的品行;从他倾诉的内容你可以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认识到他们近段时间的焦虑与喜悦;从他提出的意见中你可以了解他们的需求与真实的内心想法需而这些将会在我们的耐心倾听中,使我们的教育自然而有效。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有时候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好教,几次三番语重心长、苦口婆心却起效不大,但是是否反思过自己可曾停下来倾听他们、贴近他们、了解他们呢?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芳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所以教书不能高高在上地摆架子,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俯瞰学生,而应当放下身段、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会耐心倾听学生的倾诉,积极与他们沟通,为他们的喜而喜,为他们的忧而忧,真正将自己融进他们的世界,这样你所“看到”的才不会是冷冰冰的学习机器,或者不可理喻的“熊孩子”……

二、知行结合,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指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这句话我觉得对于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是一句十分有分量的启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判断学生能否成为有一个优秀的人,其衡量的标准应当是多元化的,不应该只是单看分数的高低,而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品行、学习态度……“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作为老师,传授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只一味地填鸭教育未免过于狭隘片面。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和班主任,我觉得除了传授课本知识之余,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传授他们“立世之德”也是尤为重要的,即我们现在通常意义上的“德育”。

从德育这一方面而言,我觉得我校经常设置班会课的主题教育,从感恩、爱国、安全、法治、禁毒教育等方面入手设计对应的班会课是十分智慧的一种做法,既是对平时课堂学习的互补,也在其中融合学生的道德教育。

三、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在《论语先进篇》当中有这么一则故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再有问:“闻斯行诸?”子日:”闻斯行之。”公西华日:“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日,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意思是:子路和冉有都是孔子的弟子,有一天他们都向孔子提出一个同样的问题:听到好的建议,我是不是马上行动?可是,同样的提问孔子却有了不同的回答:他让子路先问父亲和兄弟的看法,而直接让冉有去做。另一个弟子公西华非常不理解、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孔子却给出不同答案。孔子于是回答了他的疑感:冉有懦弱犹豫,所以我激励他立即实施;子路逞强好胜,所以我建议他征求父兄的意见。

这便是经典教育理论“因材施教”的由来。

对于不同的学生,孔子会善于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加以不同的引导,而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一样,千人千面,将同样的教育方式套用在不同学生身上,结果往往大不相同。我们不能妄想一劳永逸,不思变通。

就如第斯多惠所说的:“应当考虑到儿童天性的差异,并且促进独特的发展。不能也不应使一切人都成为一模一样的人,并教以一模一样的东西。”培养学生就像栽种花木,首先我们应当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的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教育学生也如此,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灵活教导,允许并尊重他们的差异,而不是把他们教化成一模一样的人,量化生产一批批学习机器或书呆子。

四、学会欣赏,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欣赏是一种发现,一种理解,一种智慧与境界;肯定是一种给予,一种馨香,一种信赖与祝福。当我们用欣赏肯定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的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的缺点,蹲下身来,赏识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你会发现每个孩子心中都装有一个精彩的世界,其中花奇草异,鸟语花香。欣赏学生,肯定学生,用多维的眼光看待学生、评价学生,发现他们的真善美,这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大智慧。

【结语】:“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使学生更加优秀并非只有教师的雷霆手段,有时候融入到学生当中,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反思,也许我们的认知将会别开生面。教育学生应当智慧且温暖用,赞美代替苛责,用关怀取代教鞭,用爱的教育拉近师生距离,让我们化作一盏明灯,照亮学生前行的路。

【参考文献】:

 [1]陈娟.论以人为本”理念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小学生(中旬刊).2021(01):19

 [2]钟祖荣论教师应具备的四种核心素养[J]中国教师2020(12:22-25

 [3]王志超”因材施教”教育原则之思考[J]文学教育(下).2020(12):141-142

 [4]张志华,浅议小学低年级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艺术[J]家长,2020(34:74+76

 [5]孙蕊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学周刊2020(36):121-122.

 

  • 相关文献